科学杂志漫长的春天(2)
时间:2023-09-19 20:0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除此之外,于1996年进入中国的美国《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也是一路不顺,投资者多次易手,至今的发行量还在低位徘徊。1999年由意大利引进的《Newton-科学世界》,即使在引进科学杂志中算得上状况最好,也只能做到基本收支平衡,目前版权费还需要科学出版社的支持。 进入中国的这些世界名刊,或是百年老店或是声名鹊起的新秀,许多在中国台湾尚能有所作为,可到了大陆为何就折戟,是它们水土不服还是大陆市场缺乏准备? 客观地说,这些科学媒体的进入,让中国读者大开眼界,科学阅读已经被彻底改变。 《Newton-科学世界》最早的出品人吕祥曾跟记者说起,当年赴德国与德第二大传媒集团Burda洽谈引进项目时,事先并没确定要选哪一类型的杂志。“到了展示大厅一看,真是琳琅满目,时尚类生活类杂志自然惹眼,但我却被一本科学杂志深深吸引住。我从未见过一本科学杂志能够有这样多优美的画面,文章如此有趣,标题如此具诱惑性。我断定这是中国需要的,我毫不犹豫地定下来,就是它。”一位读者在看了创刊号后写信给编辑部,“我简直被震住了,《有大海肉冻之称的水母》让我有想用手去触摸的冲动”。 中国90年代后期开始步入读图时代,引进刊物是启蒙者。国人从开始觉得浪费版面,到愿意掏钱看图,这个过程就有科学杂志的贡献。以图示意对科学传播的效果非同小可,几年前曾有一本叫《图形科普》(后自改名称《科学探索》〔Discovery〕,现已停刊)的国产杂志,在北京中学生中有些影响,苦于没有版权合作,在好多年里它只能冒险四处盗挖图片,使其看上去不至于跟引进杂志差距过大。曾任《大众机械师》主编的尹舒力指着《秋千的回忆——夏日休闲的老式秋千》一文的照片对记者说:“这哪里是教做手工活,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同样的,文中的秋千椅子拼装示意图,也拍摄得十分精致。 这些引进杂志大都具有文字轻松、幽默、易懂的特点,叙述往往以故事穿插,充满悬念,与国内教科书式的科普杂志相比,容易引起读者兴趣。这些杂志大都具有极强的人文倾向,艺术、考古、心理学等内容的涉猎,大大开阔了读者的科学视野。 一个不容忽略的进步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母语便可在最短时间内读到世界顶级的科学读物。这些杂志共同的特点是,作者很牛。《科学》因为读者定位高,作者大都是一线的研究人员,有12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它写过文章,代表美国国家精神的宇航员也是杂志的撰稿人。《大众机械师》也是一样,盖茨当过它的编辑,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罗斯福,发明家爱迪生,法国作家凡尔纳等在内的世界名人为其撰写过文章。《Newton-科学世界》虽然是科学记者采写制,但那些记者的出身大都是博士和各领域的专业人才,长期跟踪研究项目,任何一个得奖的科学家都乐意成为他们的访问对象。 引进科学杂志如此这般,那失败因何而致呢? 再坚持一下的努力 科学杂志在中国究竟有无市场?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尽管在采访中,被访者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中国人科学素养太低,市场还在发育中。 以往的例子是,在向科学进军的80年代中期,曾经有过科学杂志的繁荣期。“1985年,《科学画报》有170多万份,《科学大众》有将近100万份,《知识就是力量》也有几十万份。当年要订一本《科学画报》还要凭票,我们的读者群是全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画报》副主编杨先碧告诉记者。20年中,市场发生了变化,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现在这3份杂志的发行量简直是“惨不忍睹”。 媒体多了,选择也多了,国人依然消费媒体,只是科学媒体在目前不再走红。但即使这样,市场并非没有需求。国产科学杂志中至今还保持20万份以上可观发行量的至少还有《舰船知识》、《兵器知识》和《中国国家地理》。应该说,成熟的科学杂志,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舰船知识》和《兵器知识》是读者的支持撑着腰,而《中国国家地理》则有广告商为其撑起一片天。 当记者采访《科学与生活》主编师宜和时,她说:“刚刚接待了几个来订明年杂志的中学生,所有的存刊也卖光了,运作模式上已经有了经验,如果能再坚持一下,是有希望成功的。”“我们到北京的八十中搞推广,学校特别支持,500多名学生参加我们的讲座,当场就订出20多份。如果可能一校一校去推,相信效果会很不错。”《Newton-科学世界》主编唐云江怀有信心。另据调查,大多数科学杂志每一本的传播率平均是8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