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 飞翔的暴风突击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攻
时间:2023-09-01 20:2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不过就在AEG J.I正式服役的几个月后,德军就装备了一种更加先进的CAS飞机:容克J.I攻击机。事实上,早在帝国空勤队发布J型飞机招标前的1916年10月26日,军方的穆赫林格.霍夫曼(Muchlinger Hoffman)上尉已经同雨果.容克会晤,专门就开发上述攻击飞机进行了具体探讨。而军方如此积极是因为容克教授在1915年就已经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属结构飞机,军方认定金属飞机具备木质飞机所不具有的高坚固性,适合执行低空对地任务。这个判断是准确的。不过,双方对于应该采用单翼还是双翼的问题意见不一,军方坚持要求采取传统的双翼布局,容克则觉得在自己已经投入单翼机研究的情况下,这其实是一种倒退。 可惜胳膊拧不过大腿,容克教授最终被迫同意为军方开发一种全金属双翼飞机。1916年12月,厂方便收到军方下发的3架金属原型机制造合同,飞机设计由容克公司首席设计师奥托·梅德(Otto Meder)博士领衔、另两位设计师布兰登堡和斯图德尔合作参与。容克金属攻击机项目进展顺利,于1917年春天便告完成。该机的外观洗练流畅,由于去除了不必要的翼间张线,更显出其简洁特色。1台200马力奔驰BZ.Ⅳ直列发动机可以满足攻击机所需的机动要求。 最为重要的是,该机采用波纹状的硬铝合金来制作机身部件,这也使得它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种全金属构造的军用飞机。除了铝材外,在机身前部从发动机舱到座舱的部位,则采用了一体化的5毫米装甲设计,这些装甲总重470千克,构成保护飞行员、发动机、油箱和可能配备的无线电设备的“装甲浴盆”。 为了显示出自己的金属飞机在防护力方面的优势,容克公司还请帝国空勤队总司令恩斯特·冯·霍普纳将军到厂视察。视察中,容克公司采取了别开生面的现场展示。技术人员使用燃烧弹同时攻击织物蒙皮机身和金属机身,结果前者迅速起火,后者则只是被撞出了凹痕。这次展示令霍普纳大开眼界,无疑为容克金属飞机在高层心目中大大加分。 果不其然,当J.4原型机在1917年1月28日首飞之后(试飞在20厘米深的积雪中进行,滑跑200米后起飞,爬升至250米高度,最快速度为145千米/小时),军方迅速在2月19日便下单订购100架,并赋予其正式型号——J.I攻击机。这也成为容克公司第一种进入量产的飞机设计。 图16:容克J.4原型机 由于生产延误,容克J.I交付部队的时间迟于预期,直到1917年8月才首次在西线战场上亮相。交付推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防护钢板未能如期到货,负责提供钢板的厂家到5月24日才完成全部射击测试。到一战结束时,军方累计下单达283架,最终只完成227架,其中交付部队的仅184架。 序列号100/17的容克J.I攻击机于8月1日船运至佛兰德斯地区的第4集团军战区,装备第19野战飞行分遣队。随着这架J.I在战场上第一次升空,航空史上属于全金属飞机的崭新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该机一出场,便立即展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容克公司在8月1日当天就收到一封热情洋溢的电报,它发自与100/17一同抵达前线的阿韦德·冯·施密特少尉。电报写道:“飞行分队指挥官对这架飞机深为感激,它以50米高度飞越伊普雷斯附近地区,机翼被击中11次仍安然无恙。” 图17:序列号J.100/17的容克J.I攻击机 第19分队此后进一步指出容克金属飞机在生存力和速度方面的优势,称其显著优于AEG和信天翁的J型飞机,至于容克J.I灵活性稍逊的问题,他们也认为可以接受。而且,“在将其他飞机牢牢钉在地面的恶劣天气里,这种飞机照样可以升空”。 金属机身意味着飞行相对笨重和离地滑跑距离较长,但同它带来的坚固耐用优点相比,那就不算什么,这种飞机在地面火力打击下的生存力高得异乎寻常。9月23日,第19飞行分队的一名飞行员报告称100/17被击中85次,仍然“状态良好”!至于弹击在机身表面留下的创痕,通过容克公司为每架飞机配备的特殊随机工具,一般都可以轻易修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