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渔业碳汇交易的探索(3)
时间:2023-08-31 01: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此外,海水养殖藻类,例如海带生长期短,受到气候等因素影响,变化多。如何杜绝重复申报、交易?“海洋碳汇用于抵消相应碳排放量后即予以注销,不再参与市场流通,更严密的追溯机制将实现全过程监管。”黄齐明说。 为促进渔业生产转化为碳交易产品,连江成立了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福州(连江)碳汇交易服务平台,依托连江县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合作,建立海洋渔业碳汇和林业碳汇开发、测算、登记等一站式服务平台。 目前,连江正在开发“蓝碳宝”微信小程序,设置了全县域碳汇登记、交易,供需发布和交易公示等功能。未来在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的数据实现对接的同时,小程序还会上线“我要购碳”板块,普通人也可自愿购买,提供一个公众参与碳汇交易的平台,培育海洋碳汇的普惠市场。 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碳汇负责人李杨透露,海洋碳汇的评估主要依托第三方机构,“参照绿碳的交易体系,我们也正在指导地方,探索性引入第四方,对渔业碳汇评估结果进行认证,让碳汇核算更加规范、可靠”。 目前,海洋渔业碳汇的种类局限于藻类和贝类个别品种。李杨说,福州市计划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海洋碳汇资源调查和价值评估,摸清海洋碳汇资源家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发贝类、藻类、红树林、盐沼泽、海草床等多类型海洋碳汇产品交易试点。 除了谋划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共建福州市海洋碳汇交易系统之外,福州市还将积极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创新“碳汇贷”“碳汇指数保险”等海洋碳汇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海洋碳汇市场化交易体制机制。 减碳固碳,是一篇系统性、复杂性的大文章。去年9月,连江发布了全国首个海洋渔业碳汇建设体系。目前,按照“1+3+1+N”模式,连江正在全力进行体系建设,即开展海洋渔业碳汇的机理机制研究;指定监测技术规范、核算技术指南、交易价值评估技术指南3个标准;建立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平台;实施一批项目和工程。 “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抢占海洋碳汇制高点。”根据《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指明的方向,让自然与经济共“蓝海”,福建的探索仍在路上。 记者手记 加快抢占海洋碳汇制高点 □张颖 陈旻 近年来,“蓝碳”成为火热的新名词,其中海洋渔业碳汇更是一个前沿领域。福建依托海洋禀赋优势,在渔业碳汇交易上开全国风气之先,不仅种类涵盖海带、牡蛎等贝类藻类主力品种,还在零碳会议、司法生态补偿等领域积极探索。可以说,围绕完善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挥海洋特别是渔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福建作为“生态优等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随着试点工作深入,改革必然要面对诸多困难和堵点。作为福州海洋碳汇试点县,连江提出了体系建设的思路,在县域内合力进行“补链强链”,搭平台、出办法、强产业,建立完善海洋渔业碳汇监测、计量、核查、评估体系,并且着力培育普惠市场,提高社会对“蓝碳”交易的认知度,为海洋碳汇能力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迈进营造良好氛围。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于碳交易市场的认知和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碳交易市场各方面也将不断完善。海洋碳汇巩固提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将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相信,发展渔业碳汇,福建将更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