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渗透测试

福建:渔业碳汇交易的探索

image.png

连江县渔业碳汇交易实践不断突破。图为停泊在定海湾的“百台万吨”深远海机械化养殖平台。 杨柳州 摄

东南网8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陈旻)

核心提示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储存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每年清除约30%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

当前,发展海洋碳汇(蓝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基本建立起了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框架,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在海洋碳汇中,以海水养殖贝类、藻类等为重点的海洋渔业碳汇(以下简称“渔业碳汇”),对于世界第一渔业大国——中国,有独特的意义。作为渔业大省,福建在渔业碳汇基础研究、增汇关键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场景应用等方面,率先迈出了探索步伐。

“蓝碳”实践的福建破冰

今年6月20日,全国首个海洋碳汇现场实地认购在福建东山县举行。一起危害海洋生态犯罪的涉案当事人,与东山县下西坑蓝碳经济服务中心签订了碳汇认购协议书,自愿认购碳汇10.5万元,用于海洋生态环境替代性修复。

2021年至今,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全国首例双壳贝类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全国首例以海洋渔业蓝碳赔偿渔业生态环境损害的案件、全国首场通过海洋碳汇实现零碳排放的大型展会、发放全国首张海洋渔业碳票……一个又一个“蓝碳”实践在福建破冰。这些碳汇,大多来自海带、牡蛎等海水养殖产业中的高碳固碳品种,属于渔业碳汇。

渔业碳汇,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生物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形成的碳汇,以非投饵料的贝类和藻类养殖为主。藻类、贝类通过光合作用或滤食浮游植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厦门的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的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的技术支持就来自这里。

“2009年,联合国正式提出‘蓝碳’概念。至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是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相较盐沼和海草床碳汇,红树林碳汇的监测与核算方法相对成熟。”海洋三所研究员颜金培告诉记者,因为我国的海水养殖面积、总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所以拥有发展渔业碳汇的资源禀赋优势。

《2022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水养殖面积为2074.42千公顷,其中贝类和藻类养殖面积合计占比近七成;海水养殖产品2275.7万吨,其中贝类和藻类占比超80%。

“经初步评估,我国海洋渔业碳汇储量超400万吨,数量可观,且年年养殖、潜力巨大。同时,相较于陆地‘绿碳’生态系统,海洋养殖贝类、藻类储碳周期较长,特别是贝类固碳时间可达数千年之久。”颜金培表示,作为世界渔业第一大国,我国加快探索、建立被国际认可的渔业碳汇基础理论、评估方法和实现路径,有望填补国际空白,实现“弯道超车”,提升“蓝碳”效能可以增加中国在国际环保事务上的话语权,进而扩大国际影响力。

渔业资源丰富,是福建的禀赋。根据《202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1年福建省海水养殖贝类产量超3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2.3%;藻类产量127万吨,占全国产量的46.9%,在全国各省份中分列第二位和第一位。

作为渔业养殖大省与“生态优等生”的福建,发展渔业碳汇有天然的优势与动力。目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渔业碳汇都尚无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当仁不让,福建率先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逐步拓宽应用场景

近年来,水产品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的渔业大县连江,在“双碳”目标的国家战略下,也正在寻找突破的可能。

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在连江县政府、海洋渔业部门的推荐下,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

亿达食品是一家集海产品养殖、生产、精深加工、销售贸易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养殖海带。

8月,记者在公司自建的渔业碳汇科普馆中,看到了丰富的渔业碳汇知识以及公司参与完成的全国首例渔业碳汇交易等信息。

“之前,大家都不太懂渔业碳汇是什么。”公司总经理邱碧香告诉记者,经学习了解,觉得渔业碳汇不仅能给公司和农户带来多一份收益,且前景广阔,还能助力生态保护,于是欣然答应。

2021年底,海洋三所的专家来到亿达食品位于连江东洛岛海域的近3000亩养殖基地,对海带养殖的增汇量进行认证与核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