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Routers配置

巨头退出,新规出台,商家疯狂打折割韭菜,美(2)

据统计,,2021-2022 年 11 月 , 美容仪领域的融资约有 16 起 , 半数品牌融资金额为千万级 , 有三家品牌达到亿级。其中,飞莫、BIOLAB 听研、inFace 等品牌均获得融资。

本土美容仪品牌 " 冒头 ",一度有了和外资品牌抗衡的勇气。

智商税、虚假宣传、产品质量不合格

消费者难辨真伪

和美容仪崛起相伴而生的,是始终逃不开的质疑。

由于大部分美容仪需要长期坚持使用,所以在小红书、知乎、B 站等社交平台上,关于 " 美容仪是不是智商税 " 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层出不穷。

图源:知乎截图

比如来自北京的美妆穿搭博主 " 小尾巴璠 "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透露,她购买美容仪,主要是先通过网络平台种草,接着 " 看很多测评对比 ",最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按照这套 " 方法 ",她先后选购了 " 黄金棒 " 和 ReFa 两款美容仪。

然而用过之后,该博主对其的评价也不过是 " 说实在的,ReFa、黄金棒于我而言都是智商税,只有消水肿的功效。"

当然,也不乏肯定的声音。但真正应该引起思考的,是 " 智商税 " 讨论声背后,行业存在的虚假宣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问题。

2020 年,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针对 10 款家用美容仪进行比较试验,主观体验测评结果显示,10 款家用美容仪的瞬间提拉、二次清洁、温热导入效果均不如商家宣传的功效显著。试验结果显示,6 款样品镍释放量测试结果不符合欧盟 REACH 法规要求,存致敏风险;2 款电离子型样品存低温烫伤和灼伤皮肤真皮层的风险。

今年 315,国产美容仪品牌 Ulike 的子品牌极萌 Jmoon 也被多家媒体曝出,品牌夸大使用效果、缺乏射频资质证明等问题。

再比如,美容仪知名品牌 "ReFa" 的经销商爱姆缇姬(上海)商贸有限公司为提高 "ReFa 智美迹育肌射频美颜仪 " 销量,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在销售网页上的专家推荐中作出 " 日比野佐和子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理事会理事 " 的广告宣传。

然而后经相关部门查询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对外公布的理事会理事名单,确定无日本医生日比野佐和子此人,最终因虚假宣传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罚款 45 万元。

图源:企查查截图

除虚假宣传之外,产品质量不合格也是家用美容仪另一大问题。

在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 美容仪 " 的相关投诉有 1700 余条,呈现逐年翻倍增长的趋势,产品质量瑕疵,使用时漏电,使用后脸部烫伤、凹陷等情况屡屡出现。

比如,中国新闻网就曾报道,有消费者花几千块钱买的美容仪,最终变成 " 毁容仪 ",只要稍微在脸上停一会就刺痛难受,用三分钟,第二天脸红肿、过敏严重。

根据广东省产品伤害监测系统显示,2019 年至 2020 年,广东省 19 家哨点医院采集到 23 例因美容仪器导致的伤害,其中八成以上是烧烫伤伤害。

美容仪行业乱象肆意生长,消费者难辨真伪。

巨头退出、新规建立

行业迎来洗牌期

近日有消息称,宝洁发言人 Erica Noble 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旗下美容仪品牌 OPTE 不再履行新产品或复购订单,不过将继续提供技术和保修支持。这意味着,宝洁将放弃曾寄予厚望的高端美容仪品牌 OPTE。

图源:网络

无独有偶,在宝洁关停 OPTE 之前,强生旗下品牌露得清也曾召回在美国的露得清红蓝光祛痘美容仪及其激活剂,就连最早进入中国的科莱丽也在 2020 年惨遭关停。

即使保留下来,事实上也未必好过。据了解,包括欧莱雅、资生堂、花西子等国内外知名美妆品牌均推出了美容仪产品。然而结果是,资生堂美容仪品牌 EFFECTIM 玑妍之光旗下产品在天猫最高月销量仅为 19 件;LG 生活健康旗下的 LG Pra.L 目前也不温不火……美妆巨头在美容仪赛道纷纷折戟碰壁。

OPTE 退市留给美容仪品牌们的是无限焦虑,而这只是行业洗牌的开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