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明珠麦积山石窟的历史与艺术(上)丨丝路(2)
时间:2023-05-10 06:4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随着晋室南迁,由氐、羌、匈奴、鲜卑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的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在以长安、洛阳、邺城等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展开了长期混战,百姓饱经兵火战乱和各种流离苦难,加之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使包括麦积山在内北方各地石窟寺开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犹如一串串珍珠镶嵌在古老的丝绸之路沿线,共同构成了中国石窟艺术辉煌灿烂的篇章,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外来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世俗化,以及古代中西之间文化艺术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载体和窗口。 二、北魏时期的石窟造像 麦积山北魏窟龛约有90个左右,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窟龛有第74、78、90、100、128、165等窟,主要集中在西崖中下部。 ▲78窟内景,北魏早期。 其形制多摹仿少数民族的穹窿顶式帐篷样式,造像以三佛、交脚弥勒为主。时间稍后一点的窟龛内造像除三佛外,交脚、思惟、释迦、多宝、七佛等题材开始增多,充分反映和体现出大乘佛教的法华造像思想。造像风格呈现出浓郁的中亚犍陀罗和印度秣菟罗特征,并兼有北方游牧民族高大、魁梧、挺拔的造型特点,与著名的云冈昙曜五窟造像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开凿时间约在公元460年前后。 北魏中期窟龛体量较小,形制已呈现出汉化特征,多为平面方形,平顶。窟内多设佛座或开圆拱形浅龛,壁面上多有整排的小耳龛或坛台。典型代表如第23、76、86、89、92、93、115、155、159、163等窟。 ▲115窟正壁坐佛,北魏中期。 窟内造像题材仍以三佛为主,兼有一佛二菩萨像。同时,开始出现弟子像。此外,姿态各异、塑作精美的影塑佛、菩萨、弟子、天人、飞天、供养人等大量出现。造像风格方面,无论是佛、菩萨、弟子,还是飞天和供养人,造像形体已由早期的高大魁梧转向舒展挺拔,面部神态由端庄刚毅转向清秀恬静,服饰装束也由轻柔贴体、袒右露胸转为垂领对襟、衣裙掩映。 有趣的是,许多窟龛内常常是胡汉两种风格交相辉映:身穿圆领或袒右袈裟的坐佛两侧,褒衣博带、身姿轻盈的汉装飞天扑面而来,体现出一种浓厚的时代变革气息。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正式迁都洛阳,雄才大略的他为了加快汉化步伐,以法令形式禁穿胡服、改着汉服,禁止胡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并大力提倡民族之间通婚,重新确立起北朝门阀制度。 正是在这一系列汉化措施影响下,使鲜卑贵族的旧俗得以根本性改变,并最终全盘接受和吸纳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化礼仪制度。同时,也影响到北魏统治下的秦州地区,但由于这里长期以来是氐、羌、休官、屠各等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这种变化略带有一定滞后性。 北魏晚期是麦积山石窟开凿的鼎盛阶段,代表性窟龛有第81、83、87、121、122、133、142、154等窟。窟龛形制更加复杂多样,窟内多有台基、佛座、浅龛、坛台等附属建筑,顶部也从平面方形面向方形套斗顶演化。 ▲121窟菩萨与弟子,北魏晚期。 ▲142窟正壁坐佛,北魏晚期。 ▲133窟9号龛沙弥的微笑,北魏晚期。 除传统意义上的中小形窟龛外,开始出现类似第133窟这样的大型窟,高5.80、宽12.20、进深10.83米。窟内结构复杂,佛龛密布,造像内容丰富,题材组合多样,形成了“无处不佛影,四壁皆飞天”的奇景,令人赞叹不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