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内幕揭秘:被 OpenAI 抢占先机的原因,比想(2)
时间:2023-05-07 08:3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在广告收入前途灰暗的时候,云业务实现首个季度盈利,也挺直了 Google 的腰板。Google 云负责人 Thomas Kurian 最近升了职,负责带领团队为 AI 设计芯片。向云客户销售 AI 服务这件事,两家巨头估计还有得一战。 如果将目光放得更长远,AI 在未来该如何发展,怎么和公司业务紧密结合,是两家的投资者都最关心的问题。 在这方面,纳德拉给了投资者更多信心,他明确地强调了,微软将是创新下一代 AI 的首选平台,微软接下来还会加大云基础设施,特别是与 AI 相关的投资。 我们期待继续参与,最大的软件类别「搜索」的代际革命。 而在皮查伊这边,态度显得更加保守。 他也对分析师们说,Google 正在大力投资 AI,未来将把 Bard 背后的 AI 技术引入搜索产品,但淡化了 AI 对搜索广告业务的意义。 毕竟,搜索广告业务仍然是 Google 的造血中心,话不能说得太死。 皮查伊乐观地认为,用户将继续重视在线广告,即使搜索结果由大语言模型生成,而不是传统的网页链接列表。 我们将以数据和多年经验为指导,不断测试和迭代,因为我们知道人们相信 Google 会提供正确的信息。 从后续股票的涨跌来看,投资者更喜欢微软面对 AI 的「巨硬」态度。 催化剂理论的失效 当然,人们从来没有对 Google 的 AI 失去信心。毕竟,Google 是全世界最懂 AI 的公司之一。 从搜索、YouTube 到 Gmail,几乎每项业务都有 AI 的存在,Google 还用 AI 打败了围棋世界冠军,翻译 133 种语言,将智能手机推向了计算摄影,就连 ChatGPT 使用的 Transformer 模型也是出自 Google。皮查伊曾经说过: 自 2016 年以来,我们一直是 AI-first 公司,AI 是实现我们使命的最重要方式。 人们真正担心的,其实是 Google 在 AI 浪潮中是否会遭遇「柯达时刻」,即公司拥有领先的产品,但由于担心蚕食核心业务,将它搁置一旁,反而导致核心业务面临巨大威胁。 2022 年末,随着 ChatGPT 的危机显现,警钟开始在 Google 敲响。皮查伊要求团队将新的 AI 技术整合到众多 Google 产品中。这必然是一场伤筋动骨的变革。 成本和利润就是最显性的门槛。一方面,大语言模型的对话搜索比传统搜索更贵;另一方面,比起传统搜索页面,广告更难整合到聊天机器人界面。固有的商业模式,过于庞大的浏览器用户群体,成了 Google 尝试新事物的阻碍。 所以,Google 看似稳住了的财报,也弥漫着山雨欲来的氛围,占营收绝大部分的广告收入原地踏步,反而让人们觉得前途不够明朗。 Google 不会坐以待毙,另一场风云变幻正在发生。 4 月 20 日,皮查伊宣布将 Google Brain 和 DeepMind 团队合并为 Google DeepMind。 皮查伊认为合并有利于提高 AI 研究的效率,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因为两个部门开发过一些相同的软件,合并后或许可以解决各自为政、算力和人力浪费的问题。 但叫好声中也有疑虑存在。两个团队的组织文化不同,合并可能导致动荡和内耗。 Google Brain 在合并后失去了它的名字,似乎也有些象征意味。最近,Google 前员工 Brian Kihoon Lee 发了篇专栏文章,解释 Google Brain 存在的意义。 其中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催化剂理论」: 通过发表与 Google 核心业务相关的研究,该研究将朝着有利于 Google 的方向发展。 比如,Google 一直对 NLP(自然语言处理)很感兴趣,Transformers 等研究的发表,催化了整个 NLP 领域的发展。但是,催化剂理论并不会一直有效。 和平时期,花 X 美元扩大整个蛋糕是有意义的,只要分到的那块蛋糕增长超过 X 美元。 当战时模式到来,竞争对手的蛋糕份额增长了多少也很重要,OpenAI 与微软的联盟意味着又一个巨头的诞生,催化剂理论在这时候就不适用于 Google 了。 因为行业已有共识,机器学习将为产业带来经济效益,Google 不再像以前一样,总是带来革命性的效率迭代,反而在横向拓展时陷入与其他巨头近乎红海的竞争。 自称 AI-first 的 Google,在近来几个月确实有不少挫败时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