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4)
时间:2018-09-25 01:5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客观认识和评价中美双边贸易是否平衡,需要全面深入考察,不能只看货物贸易差额。中国并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事实上,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由2007年的11.3%降至2017年的1.3%。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现象更多是美国经济结构和现有比较优势格局下市场自主选择的自然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进行结构性调整。美国无视影响中美经贸关系的多方面因素,片面强调两国货物贸易不平衡现象,将责任归咎于中国,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中美经贸往来获益大致平衡。中美双边货物贸易不平衡现象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美国一直处于顺差地位,1992年之后中国转为顺差并持续增加。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化生产普遍存在的今天,双边经贸关系内涵早已超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本国企业在对方国家分支机构的本地销售额(即双向投资中的本地销售)也应考虑进来。综合考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本国企业在对方国家分支机构的本地销售额三项因素,中美双方经贸往来获益大致平衡,而且美方净收益占优(图4)。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7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为541亿美元,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占有显著优势。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数据,2015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高达4814亿美元,远高于中资企业在美256亿美元的销售额,美国占有4558亿美元的优势,美国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更为突出。2018年6月德意志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估算美国和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利益》认为,从商业利益角度分析,考虑到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对双边经贸交往的影响,美国实际上在中美双边贸易交往过程中获得了比中国更多的商业净利益。根据其计算,扣除各自出口中其他国家企业子公司的贡献等,2017年美国享有203亿美元的净利益。 图表:图4:中美经贸往来获益大致平衡(2009—2015年,单位:十亿美元) 新华社发 中美货物贸易差额是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两国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格局决定的。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差额长期存在并不断扩大,是多重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中国刻意追求的结果。 第一,这是美国国内储蓄不足的必然结果。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看,一国经常项目是盈余还是赤字,取决于该国储蓄与投资的关系。美国经济的典型特征是低储蓄、高消费,储蓄长期低于投资,2018年第一季度,美国净国民储蓄率仅为1.8%。为了平衡国内经济,美国不得不通过贸易赤字形式大量利用外国储蓄,这是美国贸易逆差形成并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自1971年以来,美国总体上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17年与102个国家存在贸易逆差。美国贸易逆差是一种内生性、结构性、持续性的经济现象。美国目前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只是美国对全球贸易逆差的阶段性、国别性反映。 第二,这是中美产业比较优势互补的客观反映。从双边贸易结构看,中国顺差主要来源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成品,而在飞机、集成电路、汽车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领域都是逆差。2017年,中国对美农产品贸易逆差为164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总额的33%;飞机贸易逆差为127.5亿美元,占中国飞机贸易逆差总额的60%;汽车贸易逆差为117亿美元。因此,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是双方发挥各自产业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市场自主选择的结果。 第三,这是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生产布局变化的结果。随着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利用中国生产成本低、配套生产能力强、基础设施条件好等优势,来华投资设厂组装制造产品,销往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从贸易主体看,据中国海关统计,2017年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的59%来自外商投资企业。随着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融入亚太生产网络,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承接了过去日本、韩国等其他东亚经济体对美的贸易顺差。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统计,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占美国总逆差的比值,由1990年的53.3%下降为2017年的11%,同期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占比则由9.4%上升为46.3%(图5)。 图表:图5:1990年、2017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区域构成变化 新华社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