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出新书讲述新闻发布会背后故事(2)
时间:2018-09-14 19:1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傅莹在书中写道,日本记者在她的发布会上举手发问比较少,据说是不愿被怼,怕丢面子。2017年,国内媒体对她回答CNN记者提问和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的报道中,也有不少以“傅莹怼美国记者”“傅莹教你如何怼回"刁钻"问题”等为标题。 “其实,以"怼"的方式与外界打交道,并不是我的本意,如果真的是一遇到不舒服的问题或者批评就"怼",不一定总能实现传播的目的。”傅莹说。 傅莹认为,在国际论坛场合,或者是在新闻采访的一问一答中,无论是问者还是答者,都需要用坦诚和智慧去赢取听众,可以批评对方,也可以展现自己的观点,双方精彩的对话才是公众所期待的。 谈“外交老师” 多位接触过的领导对她“影响很大” 书中,傅莹谈到了一些她接触过的领导干部,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信春鹰、李连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何绍仁等。 “我在外交生涯中崇拜的"第一人"是周恩来总理,我主要是从历史和档案中了解他的理念和外交技巧,深受教益。第二位就是钱其琛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了,他对于我是一位既严厉但又充满关怀的领导和老师。我曾经有两年主要给钱外长做翻译,他的含而不露、专注、坚定和宽忍,对我影响很大。” “我经常请人大机关的同事帮忙审改答问要点,请他们用挑剔的眼光帮助把关。每次他们都会提出很多重要的修改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信春鹰就是我最严厉的老师之一,她的审核被我们视为"权威质检"。曾主管全国人大常委会新闻工作的副秘书长李连宁也是一位法律专家,在我最初筹备记者会时为我引路,并持续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 “发布会的准备期间,何绍仁一直与各家媒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记者关注的方向比较了解,因此他总能找到大会希望释放的信息与记者关心的问题之间的交集点,让记者有机会提出公众集中关心的热点问题,也让我有机会释放大会的重要信息。” 新京报记者 王姝 何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