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花边资讯娱乐

傅莹出新书讲述新闻发布会背后故事

昨日,傅莹携新书《我的对面是你》出席北京大学“博雅视界”外事大讲坛2018年秋季第一讲暨新书首发分享会。朱方刚 摄

  昨日,傅莹携新书《我的对面是你》出席北京大学“博雅视界”外事大讲坛2018年秋季第一讲暨新书首发分享会。朱方刚 摄

  昨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至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傅莹携新书《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亮相北京大学,出席北京大学“博雅视界”外事大讲坛2018年秋季第一讲暨新书首发分享会。

  首发分享会伊始,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致辞,他表示:“在中国的外交舞台上,她温文尔雅、才思敏捷、刚毅果断。尽管柔声细语,但立场清晰坚定,而且让人听了觉得合情合理、心服口服,形成了外交场上独具特色的"傅莹方式",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如何维护国家形象是不小的挑战”

  “世界需要更多地听到中国人的声音”,傅莹表示,《我的对面是你》讲的主要是我做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的经历和体会。写这本书的意图,是想说明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沟通所需要的技巧和态度。尤其现在,中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相当困难和负面,如何去传播中国信息,如何维护国家形象,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美国不少记者和学者承认,在美国都是美国人在讲中国,但是,即便媒体想找中国人采访,例如找一位专家或学者来确认某个事或者回应一些观点,也很难找到。美国媒体记者已经习惯于接受来自各种渠道的关于中国的二手信息。许多在美国流传的说法,在我们看来是不准确甚至是满怀偏见的,但是因为没有其他信息去对冲,人们往往笃信不疑”,傅莹说,这些年美国出版了不少美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如白邦瑞(MichaelPillsbury)2015年写的《百年马拉松》,纳瓦罗(PeterNavarro)2011年写的《致命中国》。虽然充满了臆测,也没有严肃的学理分析,但据说在美国还挺有市场。普通美国人看了这些书,会对中国产生误解,甚至是愤怒。

  新书要“客观平和地介绍中国”

  傅莹强调,如今中美陷入贸易纠纷,从美国媒体和一些官员、议员讲的带有情绪的话语当中,不难看到纳瓦罗、白邦瑞的影子。即便是“301条款调查报告”这样严肃的美国政府文件,也不乏纳瓦罗式的捕风捉影。问题在于,当一个快速成长的中国进入国际社会大众的视野,当许多国家的公众都希望了解中国的时候,我们如何提供及时和充分的信息?能不能拿出生动和有说服力的书和文章,去满足世界对中国的信息饥渴?

  《我的对面是你》是傅莹今年的第二本书,两月前,她的《看世界》一书已出版发行。《我的对面是你》一书近26万字,新书的扉页写有“献给我的母亲包立茹”,讲述作为一名新闻发言人,傅莹如何向中外媒体介绍中国的内政外交;作为一名外交官,如何面对国际上的各种误解和成见,如何客观平和地介绍中国。

  傅莹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曾在外交部工作多年,担任过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2013年3月起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焦点

  谈发布会感受 “发布会后都不愿去看现场视频”

  “我做过三十多年外交官,走南闯北,经常面对国内外媒体和接受采访,但是,做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所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努力,是我人生中全然不同的新体验”,傅莹在书中讲述,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都如同一场严苛考试,不仅在现场答问要字斟句酌,而且还有背后海量和艰苦的准备工作,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每次发布会结束时总觉得如释重负,以至于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愿去看现场的视频。

  傅莹回忆,2013年3月4日第一次以新闻发言人身份步入发布会现场时,发布厅被记者挤得满满的,面对强大的媒体阵势,压力感陡然上升,“无数聚光灯在我眼前频频爆闪,灿如星河,估计这一刻自己被拍照的次数比一辈子都多,不可能不深深感到惶恐。”整场发布会讲得口干舌燥,可一口水都没敢喝,因为一端水杯相机咔咔声就会响成一片,“对于我来讲,重要的是不能分散注意力,要保持镇定和专注,实现新闻发布会预设的传播目标”。

  傅莹认为,发布会是“听”的艺术,她希望她的发布会,让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受众观看、收听发布会的时候,都能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若能实现,一切努力就都值得了。”

  谈回答记者提问 "怼"并不是我的本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