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提速遭遇四大梗阻:资金标准安全人(2)
时间:2018-09-04 17: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同样,李芳在面向企业的实际服务过程中发现,部分制造企业更在乎近期的投入产出,“比如广东某刀具生产企业,至今仍是人工生产线,企业负责人虽然觉得工业互联网是个很好的方向,但眼前设备改造投入过多,所以暂时没有‘上云’的计划。” 此外,相比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更注重技术的可靠性、稳定性,因此技术成熟度成为众多制造业企业决定是否“上云上平台”时的一大考虑因素。 另外,工业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技术,它的应用模式还在探索中。“对制造业企业而言,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满足企业的原始需求,即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不解决这一点,企业的积极性不会高。”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处处长蒋鲲说。 ——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采集难度大 “没有源头端的数据采集,发展工业互联网就是一句空话。”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首席工程师黄土荣说,数据采集是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前提,也是现阶段的一大难点。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数据接口、格式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采集难的问题的确存在。 据介绍,我国制造业装备种类繁多、生产厂家众多,由于缺乏行业通用的标准体系与关键标准,使得不同厂家不同类型设备的通信接口与功能参数各不相同,且装备与制造管理系统也缺乏统一的集成机制,造成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系统之间互联互通操作困难,制约了加工系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智能化的进程。 “以注塑加工领域为例,欧洲在塑胶机械中较早开始在设备中集成数据通信协议,也推出了生产设备与制造信息系统的集成标准,相比而言,我国在这一行业领域不具备完备的标准体系。”黄土荣说。 此外,目前很多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是由没有制造业基础的IT公司转型过来的,在国家标准没有制定的情况下,其在平台研发、推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不同行业、装备数据端口、格式不一致的难题。 除了国产设备生产厂家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之外,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还有另一个难解之题。目前国内很多高端制造装备多是从国外进口,而这些进口设备的数据接口和数据格式有自己的标准,封闭性比较强,只对本产品系列的垂直系统开放,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使用此类设备的国内制造业“上云上平台”造成困难。 ——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依然存在隐患 “只要在自己家的设备里安装一个芯片,便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数据采集,甚至可以做到远程的诊断和修复,那这类芯片的安全性谁来保证?”记者在调研中多次听到这样的表述。在企业看来,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问题,既抽象又具体,多位受访人士对“上云上平台”后信息安全会不会有隐患表达了担忧。 “工业信息安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是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信息安全中心主任刘杰说。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工业互联网加快建设和发展,在开放、互联和智能环境下,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尤为重要,网络安全威胁已从信息安全扩展到工业生产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范围,进入到“大安全”的时代。 “过去网络病毒也许只是控制一部手机,今天就有可能控制一家工厂,甚至一个区域。”刘多这样形容数据系统安全在工业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性。 刘杰认为,现阶段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系统安全,二是数据安全。 在系统安全层面,刘杰认为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的信息安全保障面临着严重挑战,表现在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隐患越来越突出、工业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适应性不高、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需强化。 在数据安全层面,目前我国尚未对数据进行立法,行业里通行的安全承诺也只是以“君子协议”的方式存在,主要是靠行业的自律机制来保障,缺乏强制性监督。 “可以说安全隐患一日不消除,我国的工业互联网就难以真正发展起来。”蒋鲲说:“我们希望通过‘白名单’机制引导一些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能够先迈出这一步,逐步健全对数据安全的监管机制,直至将来通过‘数据立法’。” ——人才储备极度缺乏 招录比例甚至不到1% 业内人士指出,发展工业互联网所需的既精通工业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人才极度缺乏。 “缺工业互联网人才,是企业最头痛的问题之一。”黄土荣说。博创近几年正加速从注塑装备生产企业向注塑行业智能化平台服务商转型,并在2018年初推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由此,博创加快了人才引进战略,在2018年初组建了专门的招聘团队,面向海内外招聘工业互联网领域高端人才,但结果并不容乐观。 “按规定招聘团队每天必须浏览20份简历,每周必须面试20人,但最终能留下的高端人才不足1%。” 黄土荣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澳大利亚发布新版国家安全科技政策
- 下一篇:如何让个人信息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