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安全预防措施

李东荣谈金融科技四大风险和四大解决方案(2)

  面对上述问题和安全挑战,我认为,从金融监管部门到所有从业机构,都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因自身理念和管理原因导致的安全问题上,更不能兜圈子、绕弯子。我很担心有的机构不是倒在管理规定上,而是倒在自身思想认识不足、手段采取不坚决的方面。那就非常可惜了。有的问题并不是说我们管理制度过严导致不能进行下去,而是自己思想上放松了,能采取的措施不采取,最后倒在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上。所以,我们应该竭力统筹好安全与发展两个方面,在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同时,抓紧建立起完善、适用、管用的金融科技安全保障体系。只有这样,中国的金融科技才能真正实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行稳致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

  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前段时间特别强调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金融科技没有改变金融的功能属性和风险属性,金融的内在脆弱性,风险的负外部性和网络的强涉众性,决定了保障安全永远是金融科技发展的生命线。从业机构更应该把金融科技安全放在更重要、更优先的位置上,在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稳妥、审慎地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安全发展之路。同时,也要避免走极端。我们应该认识到,安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们也不能因为追求所谓绝对安全,在促进发展、提升效率方面缩手缩脚、停滞不前,而是应该通过建立试错、容错机制,开展测试、验证等手段,来丰富我们的安全管理,促进安全和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二是切实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加强金融科技的安全保障,不单是个技术问题,更多是个制度安排问题。从业机构应该深入地学习贯彻国家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战略,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真正落实好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安全外包、数据治理等具体制度要求。我们应该严格实施数字技术在金融业应用的安全指南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覆盖业务、网络、技术、数据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我们应该通过绩效考核、测评认证、审计等手段,全面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推动实现业务风险可控、网络高效可用、技术稳定可信、数据安全可靠。

  三是扎实做好安全技术防护。所谓“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从业机构在安全问题上,必须保持耳聪目明,应通过建立完善全方位的安全态势感知和预警平台,加强探视信息及时共享,提升网络安全保护能力和水平,应该建立完善覆盖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机制,有效提升防攻击、防篡改、防泄露能力,研究推进数据资源分类分级工作,明确安全策略,权限要求和管理责任。综合应用多因素认证、边界防护、数据脱敏等手段,切实地放缓重要数据被泄露、被篡改、被丢失和非授权访问等风险。

  四是要紧密结合金融业务需求。金融科技是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它不能离开金融的场景和业务需求去空谈技术先进性和安全性,从业机构应该围绕实体经济金融需求和传统金融服务所暴露出来的短板,审慎地选择相对稳定成熟、与业务发展契合度较高的数字技术,明确与相关合作方的责任划分管理要求,科学制定实施技术应用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金融科技创新,避免“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应用误区。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建立完善中国金融科技安全保障体系,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金融科技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抓手,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我认为,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从业机构应该落实好安全保障责任之外,还应该从行业和宏观层面,进一步完善金融科技监管制度和自律规则,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社会金融消费者的数字能力和金融素养,为金融科技安全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我相信,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各界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努力,随着安全保障体系的同步建立和完善,金融科技一定能在促进我国普惠金融、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预祝本届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零壹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邱光龙 HF056)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