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荣谈金融科技四大风险和四大解决方案
时间:2018-07-10 09: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来源:零壹财经 7月7日-8日,第八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在上海举办。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会上指出,金融科技存在业务安全、技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风险。 从技术角度,他指出,当下一些新兴技术,通过媒体和资本的炒作,已产生了泡沫。 演讲实录: 李东荣:尊敬的屠光绍总经理,姜建清董事长,杲云书记,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再次出席外滩峰会,并与各位新老朋友就“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这一重要话题共同探讨。 在当前全球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正驱动着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更高阶段发展。从我们国家的情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转变。这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金融科技作为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给金融功能实现形式、金融市场组织模式、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式,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经济、金融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解决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金融科技的发展,尚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步成熟的过程中。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金融科技在业务、技术、网络、数据等方面,正面临着一些风险和安全挑战。需要业界、学界清醒认识,高度重视。 所以今天,我想就金融科技的安全问题谈几点个人认识,供与会代表参考。 首先,在业务安全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金融业的分工日趋专业化、精细化,金融产业链和价值链被拉伸。在数字化、移动化、实时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账户、渠道、数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联性不断增强,业务连续性的管理难度增大。已经发现,有的机构安全意识薄弱,为单方面追求极致客户体验,以牺牲资金和交易安全为代价,过度简化必要的业务流程和管控环节,从而了较大的业务安全隐患。还有的机构假借复杂技术对金融产品进行过度包装,刻意模糊业务本质,并没有真正落实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要求和风险提示责任,把一些不成熟、不可靠的金融产品卖给缺乏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的消费者。这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 其次,在技术安全方面,也发现有的机构在未经过严密测试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地追求所谓颠覆式技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导致技术选型错位、资源浪费,安全事件频发等问题。特别是对部分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技术,通过舆论和资本的过度炒作,可能会令它们沦为市场操纵、投机、诈骗的工具。实践表明,一些号称技术和数据驱动的所谓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利用制度规则相对滞后,游走在法律和监管的灰色地带。 再次,在网络安全方面。当前,网络安全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常规攻击持续演变,分布式拒绝服务,高级持续性威胁等攻击手段不断翻新,有组织、有大规模的网络攻击,时有发生。这给金融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更多的挑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金融科技在推动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线上化、开放化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络安全隐患。在传统的通信环境下,过去金融风险如果发生,往往只是局限于某个营业场所或某个区域,但现在,通过网络,特别是在移动网络的条件下,有可能牵一发动全身,将风险因素迅速传染至其他的机构和关联行业,乃至整个地区,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最后,在数据安全方面。随着电子商务条件下购物、支付、理财等网络金融系统的不断丰富,一些机构也积累了海量的客户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但因其信息系统管理水平和应对网络攻击能力未能同步跟上,其数据安全保卫能力存在不足,存在数据被集中泄露的风险。此外,由于网络数据复制的无限性和低成本以及数字二次利用和传递的隐蔽性,金融科技领域数据过度采集、数据倒卖、一次授权、重复使用的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