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系统推广是否该慢下来(2)
时间:2018-06-27 01:3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不过,这样的智慧监控系统对于未成年的中小学生来说,也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北大六院儿童病房主任曹庆久在此前国家卫健委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要求有隐私权,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要求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装监控系统是为监测孩子注意力,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所以要注意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这类智慧监控系统极有可能影响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熊丙奇认为,这样的监控系统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诸如表演型人格等,“其实就是把孩子当做犯人来管”。 而该校学生对于这一系统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有学生认为这一系统能很真实地反映课堂状态,也有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略带苦笑和无奈地说:“一直被监控着很难受。” 此外,2017年3月,为防止游人过度使用免费厕纸,北京市天坛公园安装了6台人脸识别取厕纸机。要取纸的游客,只需要站在特定识别区内十几秒钟,就可以取纸了。9分钟内,一个游客只能完成一次取纸。随后,全国各地不少景区也都引进了人脸识别取厕纸机。 据了解,这样的取厕纸机器确实有效减少了厕纸的损耗,但有评论认为,公共厕纸被偷是道德问题,但是却不得不使用这样的“黑科技”来减少厕纸损耗,不仅反映的是社会诚信的缺失,也抬高了社会成本,有些“大材小用”。 另外,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在不断冲击个人隐私和公共领域安全的边界。 近日,深圳交警在国内率先推行“刷脸”执法。虽然深圳方面表示不会将违法信息对社会公布,也不会公布交通违法者的身份信息,提供查询等等,但是在一些应用人脸识别执法的城市和地区,却已经实行或计划实行闯红灯个人信息曝光、闯红灯与信用状况挂钩等措施。这加剧了人们对个人隐私问题的担忧。 赛迪智库软件产业研究所专家何明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中面临的这种关乎个人隐私权与社会秩序、未成年人教育等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并不是新问题,而是由来已久。这涉及权利冲突、利益冲突等深层次问题,只是由于人脸识别这种新型技术由于直接采集并使用个人影像数据,极容易侵犯到个人隐私,从而使得这些冲突变得更为凸显,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人脸识别”走向何方 人脸识别技术的日渐普及,所带来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亟须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在今年3月份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百度公司总裁李彦宏的这段话曾引起巨大的争议。 不过,李彦宏的发言其实还有后半句:“但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数据会使用者收益,他也愿意,我们就会去做,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什么该做的,什么不该做。”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在其文章中也曾提到,用隐私的代价去换取方便,选择权在个人的时候,还可以视为一种个体选择,个人有选择付出隐私的自由,这无可厚非。但刘远举认为,教室监控面部表情,人行横道线用面部识别等,并不能算是个人的选择,而是相对更强势的学校、公权力机关的一种强制性的行为。 此外,刘远举在其文章中也表达了另一种担忧。他认为,各个领域引入人脸识别,会使得公众对这一技术变得麻木。这就会使得在后续中,这种技术会不断在其他领域使用,规模效应又会导致其更大规模地进入各个领域,而需求规模也会反过来拉低经济成本,建立起一个更大、更廉价、更灵敏的识别数据库以及相应的硬件系统。这样的系统可能会无处不在,从而在现实中,人脸识别离被滥用,就只有一步之遥。 “对于人脸识别技术所涉及的法律及道德问题,人脸识别的利用必须坚持于法有据,谨慎对待其可能触及到的道德伦理风险,在不侵犯个人权益、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在社会道德伦理以及公民意识可接受的范围内逐步拓展其社会应用。”何明智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工信部印发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威胁监测与处置
- 下一篇:文明上网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