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体时代网络安全隐患与治理策略(3)
时间:2018-06-17 04:5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再次,网络入侵不再局限于虚拟世界。智能网络时代的电子设备拥有大量传感器,当公众受到网络入侵时,不仅仅在虚拟世界中被干扰,对现实世界也可能产生实际影响。如果个人设备被非法接入,公众日常生活的对话、影像都会暴露在他人面前,公众的健康状况、身体信息、用药情况都会被他人知晓并加以利用,甚至操控智能设备如智能热水器、智能空调、扫地机器人等设备,在特定的场景下对个体产生生理上的损害。干扰智能设备并发布大量威胁信息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如使用“呼死你”“短信轰炸机”频繁对个人的电子设备发送垃圾信息,不仅影响公众的正常工作,更易促发焦虑、紧张的负面心态。 四、智能媒体时代网络安全维护策略 主流媒体及政府部门要转变舆论引导方式。维护智能媒体时代的网络安全,由“把关人”进行舆论的引导,主流媒体与政府部门起到重要作用。因信息的碎片化与公众阅读节奏加快,有些媒体的社交平台倾向于在标题上使用有刺激性且较为偏颇的用语,往往更易使公众丧失“理性”,一旦这种舆论引导产生非正向效果,公众的愤怒情绪将被唤醒,渲染危机气氛刺激公众使之产生攻击性。如韩国乐天玛特超市退出中国事件中,有微博官方号发布的一系列观点,鼓动民众抵制超市,而最终受损失的唯有超市的中国员工与中国供应商。这种集体丧失“理性”的行为值得警惕,也说明了智能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对现实产生的效果更强。这种情绪化舆论引导方式未免落后,在保证“把关人”作用完成的同时,以积极正向的理性情绪与透明化的事实引导公众的积极情绪走向。 要提升公众正向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公众在智能媒体网络中参与的正向积极性,需要从意识层面与实际行为两方面进行。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在监督公众参与行为时,应结合使用教育手段,提升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建设政府事务信息公布平台。[6]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可强化公众法律意识,使其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规避触及法律红线的可能,让法律成为智能媒体时代最具约束力的行为标准。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建设应用智能媒体的宣传队伍时,应注意人员选择,出台内部规范以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为出发点,在完成信息把关人工作的同时,提升公众媒介素养、促进公众积极参与。 要通过智能媒体培育公众媒介素养与“AI美德”。智能媒体时代下的媒介素养,是要培育公众的媒体参与意识,对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应用的技巧和手段及其产生的效果具备一定的认知,并能判断做出合适行为的能力。通过智能媒体培育公众的思辨意识,使公众注意到所接收的信息是经过处理且具有预设话语倾向的,应主动剖析事件寻找真相。通过智能媒体培育公众的学习分析能力,智能媒体携带的海量数据唯有经过正确的搜索分析,才能得到需要的有用信息,当公众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得到提高,将提升智能媒体时代的网络安全,有利于遏止谣言流传,防范不法分子的网络入侵。在智能媒体时代培育AI的“美德”更势在必行,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超越地球上的任一物种,人工智能在特定领域已经遥遥领先于人类,在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后或将全面超越人类的智能。所以在当下AI发展的初级阶段,预先培养人工智能伦理,通过合理设置与筛选智能媒体的数据,使得人工智能在与人类的交流中,产生温和的道德伦理评判标准。通过对人工智能最基本的伦理设计,以建立积极的媒介素养为目标,更能使人工智能反作用于智能媒体网络安全时产生更多正向的影响。 (闫欢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授;靖鸣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家豪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硕士生) 注 释: ①在这里需要界定的是,本文所提及的智能媒体时代的公众隐私,是指公众个体不希望暴露在他人或其他团体的,用以确定个人身份的或其他关乎公众权利的信息,诸如公众个体的姓名、工作家庭所在地、常去地点、购物支付信息都包含在其中。 参考文献: [1]Steve Aukstakalnis.Practical Augmented Reality:A Guide to the Technologies, Applications,and Human Factors for AR and VR(Usability).USA: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2017:10. [2]ZAKER.继Facebook、苹果相继公布AR产品,淘宝推出AR直播.中国:ZAKER新闻,第1页. [3]John W.Foreman.Data Smart:Using Data Science to Transform Information into Insight.USA:Wiley,第3页. [4]侯玉波,李昕琳.中国网民网络暴力的动机与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5]刘雅辉,张铁赢.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1). [6]刘怡君,陈思佳.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网络舆情传播分析及其政策建议:以“8?12天津港爆炸事故”为例[J].管理评论,2016(3). (责编:薛贵峰、荣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土耳其计划出台国家网络安全新战略
- 下一篇:新疆网络安全人才奖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