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安全预防措施

智能媒体时代网络安全隐患与治理策略(2)

公众成为大数据面前的“透明人”。大数据有几个显著的性质,其是海量的、多类型,低密度信息的聚合物,同时生成速度与更迭速度快,具有充分的价值[3]。公众在互联网中留下的痕迹已可用以计算个体的行为特征。当公众在使用电商网络购物时,所有的订单都进入大数据分析的数据库之中;当公众在搜索引擎上搜寻信息时,公众的行为偏好也被完全记录下来;社交网络的每一条言论,每一次转载,公众分享的生活日常,也都进入数据库之中,成为评判分析公众个体的必要元素。

公众个体成为智能节点。智能媒体时代讲求人机交互,公众的个体生理状态能被AI获知,公众的喜怒哀乐表现在身体上的特征也化为数据,人的本身成为智能节点,能够承载与传输大量的信息。传感器技术发展迅猛,小型化、多样化已成为其主要特点。智能媒体时代的硬件设备普遍携带多个不同功能的传感器,除已普及化的摄像传感器、重力传感器、GPS卫星定位系统,公众的指纹、心率、虹膜甚至细化至身体脂肪含量,目前都有相应的传感器原件可以检测,获取到公众不同时期的生理特征与身体状况的信息,服务商可以推送相应的服务。智能音箱与AI的搭配推动了个体成为智能节点的进程,Amazon推出了“Echo”,苹果推出了“HomePod”,小米推出了“小爱同学”,拥有智能管家已不再是电影里的幻想。电器智能化下的今日公众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控制空气净化器、空调、电灯等设备,智能音箱也在记录公众的生活习惯,分析公众的性格特征,公众可以随时在家中口述一段信息指挥AI分享,或让其遥控摄像头录制直播视频,依靠着智能媒体时代下完善的物联网系统,作为个体的人类本身,已能更好地融入网络中接收信息与创造信息。

三、智能媒体时代下的安全问题

首先,网络成为公众戾气释放地。智能媒体时代的网络已成为公众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公众对在虚拟世界中分享现实生活早已习以为常,但公众拥有喜怒哀乐的多样化情感,因智能媒体时代的网络仍然带有一定的隐匿性,不合理的负面化情绪释放在智能媒体时代的网络中越发常见。同时,智能媒体时代公众的信息被轻易搜索,网络暴民的出现常常将戾气释放至个体身上,智能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人肉搜索就是其中一项。虽然人肉搜索变相促进了事实真相更快地出现,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违法行为产生威慑,但在实际行动时,公众存在跨越法律红线来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4]。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在2014年5月29日发布一款人工智能伴侣虚拟机器人,并取名“微软小冰”。“小冰”作为AI机器人,通过学习汉语使用区近七亿用户的语言数据,形成了自己的独有语言库,可以与人类进行对话,同时在日常与个体的对话中,采用了机器学习、模拟人类神经网络等技术。也就是说,通过不断的交流,“小冰”也在不断地成长,但在与人类学习的过程中,小冰也收到了大量无用的垃圾信息与不文明用语,对其思考的方式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导向作用。

其次,智能媒体时代的个人隐私越发难以维护,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很多敏感信息,但目前的大数据安全防护措施并不完备。使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模式的企业在四种环境下可能产生泄露,分别是采集环节、错误使用、重复利用、未经允许的信息提取[5]。不安全的数据接口也可能使第三方从企业的大数据信息库中获得公众敏感信息,部分无职业道德的员工也可能跨过法律红线提取用户数据牟利。外部冲击是指由于大数据信息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网络“黑客”转变犯罪方式,早已从简单的勒索病毒发展至攻陷大型企业的大数据库,用以从事更多更广范围的违法活动。而目前的大数据隐私保护存在缺陷,大数据分析采取主动式嗅探收集信息的方式,使得以往的被动隐私保护策略不再适用,作为提供数据的信息源的公众缺乏防御意识。2017年6月1日顺丰速运与阿里旗下的菜鸟裹裹因用户快递身份数据信息接入产生分歧;2015年3月,京东曝出大量用户机密信息被盗取,但发生大数据信息泄露事件后,仅仅发布了道歉声明,缺乏较为完善的事后应急措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