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imtoken

ICO迷局:泡沫与骗子横行,监管大棒就在不远处

来源: 鸣金专栏作家 薛洪言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ICO是以初始产生的数字加密货币作为回报的一种筹措资金的方式,是币圈类比IPO(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创造出的一个概念。

进入2017年以来,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的暴涨,作为新型数字加密货币主流的发行渠道,基于区块链的ICO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不过,由于数字加密货币本身的高投机性、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跨境特征以及监管的缺失,ICO的风行,很快引发了两极化的评论。

对于ICO,赞誉有加者有之,认为其为区块链创业企业开启了新型融资渠道,助力区块链的商业化进程;深恶痛绝者亦有之,认为其成为骗子们圈钱的工具,99%的项目都不靠谱,必须严加监管甚至取缔。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不妨往下看。

迎合加密数字资产投机心理,ICO迎高速发展期

ICO,英文全称initial coinoffering,即首次公开募币,是以初始产生的数字加密货币作为回报的一种筹措资金的方式,是币圈类比IPO(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创造出的一个概念。

从大类上看,ICO的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创业企业在官网或论坛中直接进行ICO项目发布,一类是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项目发布。早期的ICO项目多是区块链企业自行操作,随着项目的增多开始出现第三方平台,现在的主流模式是同时在官网和第三方平台上进行项目展示,多渠道引流。

在具体业务流程上,ICO项目主要包括预热、开售、投后管理三个阶段,如果是在第三方平台展示,还需要经过ICO平台的形式审核。为了激励投资人积极参与,ICO项目通常采用分阶段发售的方式,即包括早起鸟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等,其定价原则是,越是早期参与,便能以更低的价格获得项目代币。

在ICO项目中,区块链创业企业平均募集约2000BTC左右,按照目前市价,折合人民币约4000-6000万元。对投资者而言,通过支付比特币BTC或以太币ETH,获得区块链企业发行的代币,其回报主要体现为代币的币值增值和区块链企业自身的项目分红。

考虑到区块链企业就其自身业务而言,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投资者看中的主要还是代币自身的币值增值。随着数字加密资产市场的整体火爆,ICO作为加密数字资产发行的主流渠道,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据Coindesk ICO跟踪工具显示,2017年4月以来,ICO月度融资金额出现快速上涨,当月融资金额1.04亿美元,5月份环比增长123%至2.32亿美元,6月份环比增长99%至4.62亿美元,7月份环比增长24%至5.74亿美元。

泥沙与黄金俱下,ICO到底合规吗?

ICO第三方平台则定位于信息中介,只是提供项目展示窗口,不承担实质性审查责任,也不对投资者损失承担责任。比如,ICO第三方平台币众筹在《投资风险揭示书》中就明确写道:

“币众筹平台仅为您提供公司及项目信息。虽然币众筹平台努力通过制定规则等方式使挂牌公司的信息披露真实有效,但币众筹平台对于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不做担保,您对上述信息的理解和利用应当依赖您独立的思考、投资经验和投资判断。币众筹平台对投资收益不做任何承诺,同时对投资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从业务属性上看,ICO与股权众筹有高度的相似性,与IPO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考虑到国内并未出台股权众筹相关的监管框架,在合规性分析上,主流的着眼点都聚焦于ICO是不是变相的IPO行为?是否需要纳入IPO相关的证券发行监管框架之中进行管理?

尽管ICO生态圈内的企业以支付手段为加密数字资产而非法币为由,认为ICO与IPO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随着ICO项目的日益火爆和诈骗性项目的增多,监管机构开始倾向于将ICO视同证券发行行为进行监管,以保护投资者利益。

2017年7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一份监管报告中明确表示,“ICO代币应被归类为证券,向美国投资者出售证券的人,需在证券监管机构进行登记。”8月初,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亦发布声明称,该机构的监管规定下,某些代币出售等同于证券发行。

就国内而言,对于ICO仍然没有统一的监管规定,不过,在当前金融强监管和金融防风险的背景下,将ICO纳入监管应该是迟早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