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区迅速行动 优化营商环境形成一批“7.0版(2)
时间:2024-03-04 14: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通过创新服务形式,特别是借力大数据、新技术,上海正在想办法弥合政策和资源的供需断点。不久前的浦东引领区2024年抓投资促发展大会上,浦东新区再提“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企业不缺空间”的经典口号,今年将继续实施土地储备“清盘行动”,重点在张江科学城等区域加大土地供应规模。同时在符合环保要求、安全底线和相邻关系的基础上,支持按需确定容积率和建筑高度,着力破解资源供需这对矛盾。 近日,超导科技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产业化项目在浦东进入拿地协商环节。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韬表示,“目前我国高温超导带材的产业化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有竞争力。为了尽快在上海扩展,地方政府也在积极与我们探讨工业上楼等各种可行方案,各方推进都非常积极。” 好的服务形式能让办事更有效率。普陀区重点企业“服务包”的受益企业波克科技集团相关负责人感慨,“辖区主动送服务上门,创新发展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政策‘吃紧’的时候。” 记者也听到一些企业反映,形式很重要,形式主义就没必要了。比如,有的干部喜欢高调公布手机号码,但真正能打通的却不多;有的部门一把手带大队人马走访企业,结果听了汇报却不解决问题,这显然不是“有为政府”真正的内涵。 此外,有为政府也要有“无为”的一面。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能仅从减少打扰的角度片面理解,而是要为企业“办事不求人”的朴素诉求提供环境,让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真正管用。 去年,长宁区获评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携程集团副总裁王强说,“企业有需要,政府部门多次上门指导,面对行业监管时,又通过创新跨部门联合监管,减少行政检查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这是企业选择长宁的理由之一。”日前,长宁发布营商环境建设7.0版文件,其中有专门的章节着眼涉企监管流程、优化检查执法质效,进一步将“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宗旨细化、具象化。 去年以来,宝山区就通过创新开展为涉诉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说明服务,从根源上解决了中小微企业因重要涉诉信息披露不准确导致的融资困难问题。目前,这一创新试点已写进新修订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法治化确保每个市场经营主体享受平等权益。 企业感受优先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7.0版行动方案发布后,各方对照前几年的方案也做了梳理总结。直观的感受是:相比上一版,瘦身了58项。有观点认为,这是“用户意识”的体现,条文更追求面向社会和经营主体,立足社会看得懂、企业用得上。 全市行动方案发布后,记者从嘉定、长宁等区的落地细则中均看到了让政策瘦身减负、讲“大白话”的新取向。比如,嘉定区提出的“推动出口原产地证在线预约打印服务”等,均虽小却实。 嘉定区发改委综合监管科负责人张恭勋表示,“去年我们通过大调研走访企业,摸清100多个企业普遍关注、反映相对集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把这些问题梳理汇总后,再与相关部门对接后形成共识,才形成了此次推出的7.0版创新改革举措。” 在服务企业上做加法,首先要学会给政策做减法。如果一个政策要用好几页纸才讲得清,恰恰说明这个政策针对性不强;如果一堆政策全都用“希望”“鼓励”等模棱两可、画饼充饥的词来表述,说明地方政府对产业还没有研究透,提不出贴心贴肉的解决方案。 去年,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目的就是要各级政府从实际中去寻找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调研全区重点产业领域科创人才企业80余家,发放调查问卷500余份,宝山区就梳理汇总了居住证及落户办理、人才安居、交友联谊、子女教育、健康医疗、奖项及荣誉申报、交流平台搭建、法律金融服务等12项人才需求。 目前来看,上海市、区各级政策在落地过程中,还存在手势差异带来的“温度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外资法定代表人变更中,有的区域要求法定代表人携本人护照等材料到场,有的区域则不要求。差异化的手势给外资实际办理业务带来困扰。保时捷中国法务合规与公共政策部门副总裁刘建龙表示,希望新的行动方案能够更好弥合区域之间的政策差异,提高制度透明度和统一性,“让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能够在上海感受到落地标准一致的营商环境,避免政策差异带来额外的营商成本”。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优化金融供给 赋能汽车流通消费
- 下一篇:成都市锦江区工商联开展新春走基层暨走访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