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区迅速行动 优化营商环境形成一批“7.0版
时间:2024-03-04 14: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记者 杜晨薇 周楠 唐烨 吴越 舒抒 “新春第一会”,往往是观察各地“抓开局”的一个重要视角。 日前,上海召开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优化营商环境7.0版行动方案正式发布。上海各区迅速响应,对标150项要求找差距、找目标,连日来形成了一批实施细则。 记者注意到,各区进一步深化分解的落地方案普遍体现出三大特点:贴近地区实情、转向企业需要、创新解决方案。 强化有效市场 2月19日,《浦东新区深化企业经营范围登记改革若干规定》正式实施后第二天,上海张江科学之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浦东新区三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分别拿到了新版的营业执照。 营业执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经营范围”。过去只有写在经营范围里的,企业才能做。而浦东实施的新规定打破传统做法:企业可以自主开展经营活动。如果想要变更经营范围,不再需要跑到登记机关提交申请材料,登录“一网通办”平台,自主调整展示信息即可。实施经营范围改革之后,浦东企业不仅不再需要跑动,更强化了经营自主权。营业执照上写什么、不写什么,企业自己说了算。这看上去是件小事,实际上更贴近市场经济的本质。 上海张江科学之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凤华认为,当下许多行业都涉足复合业态、创新业态。“如果这也要登记,那也要变更,我们的时间就都花在找政府办事上了。现在政府进一步放宽准入,减少企业的行政成本,我们才能心无旁骛搞经营。” 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市领导明确,要把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也就是说,政府做什么,要看是否有利于形成有效市场。 在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看来,政府有为的“尺度”,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促进市场竞争。“没有竞争那就不是好市场,就不是优质的营商环境。市场化是否充分,要看是否促进和保障公平竞争。” 这样的观点,实际早已体现在近年来上海各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理念变化中。早年各区“卷”办事效率——你比我早两天办结,我比你少提交两份材料。现在,上海不少区域意识到,压缩时间带给企业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只有基于自身特色优势,培植更公平宽松的市场环境,才有可能实现全社会共赢。 以嘉定区为例,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在该区的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介绍,今年127项任务举措中,除了对接世行测评、落实市级任务,又设计了28项创新改革。特别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嘉定区素来有“科学卫星城”之称,是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区。全区共有高价值发明专利6568件,有效专利总量8.91万件。一旦把这些专利的转移转化制度化,于企业主体而言,将得以在法治保障下实现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反过来也有利于创新产业在嘉定区的集聚。 要改革创新,给市场更大的空间,需要各区准确把握优化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业内人士认为,浦东此次推行的经营范围改革,就是和国际先进做法对标的审慎做法。“目前新加坡实施的标准行业分类(SSIC)下,当地企业登记就只需选择主营业务和次要业务两项,可以兼顾市场高效和监管安全。” 政府科学有为 在此次各区围绕全市行动方案推出的细则和举措中,贯穿着一个核心思考:政府到底应该做什么?具体来看,里面主要涉及如何看待两对关系:路径与效果;有为与无为。 这两年各区路径创新不少。普陀区推出的“企业服务包2.0”,运用智能算法引擎,为企业精准画像,匹配企业可享受的优惠政策、事项和服务,绘制服务链。 黄浦区打造了企业服务平台,街道、园区提要求,委办局接“活”,派“营商服务官”现场进行讲解政策、回答疑问。在此基础上,黄浦区还推出线上政策“资源库”,方便街道人员帮助企业查找政策,匹配政策。 杨浦区统筹全区各领域的服务平台,做实做优服务网络,包括打造“一事一品”特色营商名片,做大“杨小知”工作室、“首席服务员”等品牌;发挥各街道、园区属地优势和功能定位,为企业提供“家门口”服务。 路径是表,由表及里也不难发现,各区实际上把服务重心放在了优化供需关系上。明明地方政府出台政策不少,在研究产业、提出对策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可是一些企业在大会小会上还是反馈“希望围绕某某事项,尽快出台政策”。这让许多地区干部感触颇深,不是没政策,是企业不知道,是“最后一公里”断点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优化金融供给 赋能汽车流通消费
- 下一篇:成都市锦江区工商联开展新春走基层暨走访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