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有力司法服务(2)
时间:2024-01-17 06:0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我们希望通过情景化、沉浸式的体验,让当事人在接受案件审理的同时,感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南岸区法院副院长汤平表示,基地集情景审判庭、生态宣教馆、数智联动站、科普体验室、综合会议厅等五大功能应用场景于一体,既能宣传展示环境司法保护成效,又能弘扬生态文明法治精神。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环境资源案件的办理,惩治犯罪只是手段,保护环境才是最终目的。”艾春玲表示,为进一步发挥环境资源审判的职能作用,重庆法院将“恢复性司法”理念贯穿于审判全过程,陆续打造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司法保护基地。 在万州区大周镇,3万余株通过生态修复种植的中山杉屹立水中,成为长江最忠实的守护者;在忠县周武山,昔日被烧毁的荒山摇身一变成为集生态修复、低碳体验、法治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法治打卡地”;在石柱县西沱镇湿地生态司法保护水磨溪基地,三峡库区特有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在这里自由生长……不同功能的生态司法保护基地从“点上开花”到“串珠成链”至“熠熠生辉”,在重庆大地上发挥着生态环境法治教育、保护体验、成果展示、理念传播等积极作用。 “基地整体设计科学,功能布局合理,创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司法+’模式,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了法院智慧。”参观完忠县的重庆市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周武山教育基地后,全国人大代表傅山祥如是说。 与此同时,重庆法院还积极创新生态司法修复模式,根据生态系统不同的保护修复需求,推进补种复绿、增殖放流,并采用巡河护渔、认购碳汇等方式实行替代性修复,累计增殖放流鱼苗超过1400万尾,异地补植树木10万余株。由重庆五中院一审、重庆高院二审的全国首例“技改抵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环境公益诉讼专题指导性案例。 大江东去看渝州,花开山城竞风流。“下一步,重庆法院将自觉把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宏大场景中谋划和推进,重点围绕审判专业化、司法修复、协同共治、便民诉讼等进行深入探索,着力打造环境资源审判的‘重庆样板’,努力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高水平美丽重庆建设!”李生龙表示。(记者 刘 洋 通讯员 陈丽英 钟丽君 钟 怡) (责编:梁秋坪、温璐)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新疆旅游人数何以创历史新高?
- 下一篇:莆田:产业经济“内涵式”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