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关键词观察2024年长株潭一体化发展
时间:2024-01-11 01:0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呈“品”字分布,构成长株潭都市圈。这里位处长江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的交汇节点,具有连南接北、贯通东西的重要地理区位。 历经20余年建设,长株潭都市圈已经成为湖南现代化建设和全方位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当前正着力构建“对内互济、对外抱团”的新协作格局,加速推进一体化发展。 2023年12月23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第五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在株洲举行,三市共同签署《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4年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将围绕产业创新协同、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保护四个方面60项事项推进合作。观察这份新年“施工表”,“协同”“流动”“共享”等关键词跃然闪动,展示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协同:打造产业创新“强磁场” 2023年12月25日,长株潭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会在湘潭举行。现场,上海赛诺西科新能源充换电及储能设备生产制造基地、湘潭博雷顿矿卡总部等25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近120亿元。 新锐新能源车企强势“落子”,吸引它们的是长株潭地区深厚的产业基础、持续完善的整零配套以及优质的科研资源。从“竞”到“合”,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思路之变,造就了一个拥有崭新活力的产业集群。 作好“协同”文章是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首要工作。2024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产业创新协力协同行动,推动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跃升;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省级特色产业配套园区建设……在长株潭,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元旦后首个工作日,走进湘潭县天易经开区柏屹创新园,多家汽车、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企业迎来订单“开门红”,正满负荷生产。 “园区瞄准长株潭主导产业配套,围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引进配套企业,产业能级持续攀升。”天易经开区产业发展局局长张杨佑说,2024年将进一步做好产业协同“配角”,提升产业配套的贴合度与精细度。 产业协作更紧,创新融合更深。“截至2023年11月,三市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582.76亿元,同比增长13.24%。”湖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处副处长刘小丹说,三市以“一体化创新”赋能“一体化发展”动能满满。 新春伊始,湖南湘江科学城总投资227.9亿元的7个新开工项目正在加紧施工。这座“未来之城”,北靠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南融湘潭经开区,意味着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迈出重要一步,更将推动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焕新升级。 三市持续推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前不久召开的长株潭一体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推进会上,长株潭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共同体组建成立。“共同体将实现资源共用、结果共认、信息共享,推动长株潭创新资源靶向聚集。”湘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局长赵波介绍。 依托高质量的产业创新协同,长株潭正构建吸引外部资源、集聚产业动能、辐射周边发展的“强磁场”,持续推升长株潭都市圈整体竞争能级。 “2024年‘行动计划’在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完善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等方面亮点十足。”刘小丹说,今年将重点围绕长株潭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差异化部署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三市协同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 “客观来说,长株潭产业创新协同还面临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缺乏,土地、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不高等难点。”湖南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肖琳子建议,三市还需在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完善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合作机制等方面重点发力。 流动:搭建资源联通“立体网” 在长沙港霞凝港区滚装码头边,时常能看到满载钢材的列车缓缓驶入港口。 这是2023年7月新开通的长沙首条疏港专用铁路。这条始于长沙北站,全长4.48公里的铁路,打通了长沙铁水联运的“末梢神经”。 湘江穿长株潭三市而过,该区域湘江航道里程192公里,丰水期湘潭以下河段可通航3000吨级船舶,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港口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优越的水运条件在过去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