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深化推广“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三所联动”促进案结事了人和(2)
时间:2024-01-07 2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法理情”相融,正是上海市“三所联动”解决矛盾纠纷的关键。“有时候,仅仅依靠民警难以说服双方,引入律师和调解员,让双方既能感受到调解的温情,又有专业的法律服务,从而能够更加理性地衡量自身利益、更容易达成共识。”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基层基础工作指导支队支队长金捷说。 目前,上海全市公安派出所全覆盖建成“三所联动”纠纷调解室,入驻人民调解员915名、签约律师766名。律师作为中立第三方被引入调解队伍,由街镇司法所购买法律服务,采用固定坐班、点位巡回、指派到岗等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取低成本、高效率的法律服务。 “在调解中,我们主要帮居民从法律角度来分析问题,慢慢地,有些居民遇到一些法律问题也会打电话给我,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普法过程。”多次参与调解的律师任洁说。 为了方便群众主动“遇事找法”,上海公安机关还坚持科技赋能,运用更多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供省时省力的网上多方调解服务。2023年以来,共接受线上法律咨询5万余次,开展预约调解1.18万余批次。 多方参与,撬动更多资源力量解民忧 “三所联动”机制的深化推广,不仅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还撬动更多资源力量参与其中,不断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2023年9月,73岁的范先生和62岁的保洁员唐女士发生口角,继而上升为肢体冲突,造成了唐女士骨折,双方因为赔偿问题分歧巨大。浦东公安分局康桥派出所第一时间邀请调解员、律师和法院法官介入调解。最终,双方就赔偿事宜达成了协议。 “法庭提前介入,可以直接告诉双方如果走诉讼程序最可能的判决结果,会让当事人有明确的心理预期,更容易解决纠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周浦法庭法官范珺莹说,“参与‘三所联动’将纠纷提前化解,避免走入司法程序,给当事人节省了成本,也有助于降低诉讼案件数量,给法院减轻压力。”目前,“三所一庭”已经成为康桥派出所的常态化机制,每周四下午,周浦法庭都会派法官来参与调解或接受群众咨询。 为进一步增强调解的法律效力,一方面,上海公安机关着力打通诉调对接的渠道,推动法院“巡回审判庭”“诉源治理中心”与“三所联动”调解纠纷室深度对接,推动检察机关将有和解基础的轻微刑事案件纳入“三所联动”平台。另一方面,上海市司法行政部门推动给予调解协议书司法确认,使得调解协议书具有强制执行性,进一步巩固调解成果。2023年以来,经“三所联动”调解后由检察机关认定并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案件有330余件,共有1.32万份调解协议获司法确认。 此外,上海公安机关依靠党委政府,联动教育、民政、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房管等部门以及各司法专业委员会,构建了更有力的调解体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有力提升了疑难矛盾纠纷的解决效率。 实践中,“三所联动”不仅着力解决个体的纠纷矛盾,更对共性问题提出预警和处理建议。 走在大街小巷,人们时常会看见许多长期无人使用的车辆布满灰尘甚至达到报废标准。虹口公安分局凉城新村派出所依托“三所联动”,约谈废弃车辆车主,要求限期清理。未按时清理的,由小区物业挪至合适地点集中停放,全程录音录像,并追缴相应费用。 “这些废弃车辆占用了本就紧张的公共停车资源,而且影响道路秩序和整洁,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群众投诉不断。”“平安虹口”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人说,“所以我们整理了一套处理此类车辆的流程,以综治建议书的形式发放到各个街道,目前看效果良好。” 此外,针对房产物业、劳动关系等重点行业领域问题,上海公安机关依托“提醒函”“综治建议书”等方式,告知相关部门,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剖一类问题转变。2023年以来,累计预警提示相关领域风险136项,为完善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口前移、防早防小,“法理情”相融、化解民忧,多方参与、聚合力量……上海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深化发展“三所联动”,为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不懈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