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Routers配置

南京大学优化人才培养方式 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人民日报(2)

  “我们有许多自主研讨课,学生自己思考和寻找话题,将学习计划发布在校内平台上,招募兴趣相同的同学,并邀请‘心仪的老师’来教这门课。”大一、大二时,董翟就曾组织发起过《生命政治学导论》等研讨课。不仅如此,刚上大三的他已参与了两位导师带队的3项课题研究,由此加深了对专业的兴趣,坚定了志向。

  “拔尖班要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培养,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思维和方法,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南京大学本科生院教育教学发展与评估中心主任施林淼说,具体来说,就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基础学科前沿,通过“每生一方案、每生一项目、每生一游学、每生多导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让高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技术突破的策源地”。

  交叉复合

  为未来方向留出更多“接口”

  虽然才大三,但匡亚明学院学生李昀芃已经换过两次“跑道”:从计算机方向到数理大类,再到人工智能与脑科学专业方向。

  他的底气,来源于学校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上的创新探索。匡亚明学院,是“实验班”中的“实验班”,不仅是全校最早开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小班制的学院,更以“大理科交叉”和“全院拔尖”为特色。

  自去年5月起担任匡亚明学院院长的王骏说,匡亚明学院2009年就已入选首批教育部“拔尖计划”基地。“匡亚明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9个专业或方向,在人才培养上打破专业壁垒,大一先上大理科课,大二分数理、生化、信息等大类,大三再进入具体专业。”王骏介绍,宽口径夯实基础后,学生通过“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的方式确定专业方向,不仅能更好理解、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也为未来可能转入不同领域留出“接口”。

  李昀芃正是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找到了喜欢且擅长的专业。“上了一段时间课后,我发现自己更擅长数学与逻辑,第一次转变跑道选择数理大类,随着对专业了解的加深,我最终选择人工智能与脑科学方向——这也是兼修计算机和生物两个专业的交叉学科。”李昀芃说,拔尖班的制度设计,让自己敢于试错、追求兴趣。

  在南京大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另一项创新是“零年级计划”。

  “高中阶段可以看做大学的‘零年级’。”南京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本科生院副院长李浩说,高校基础学科的教授到部分高中开课,不仅能增进学生对大学专业的了解,学生进入大学后还可以以此申请学分——这意味着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通路,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今年9月,南京大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双高协同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谈天说地”系列公开课开讲。翻看课程大纲,授课的10位教授来自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容包括星系的形成、黑洞物理学等。

  李浩介绍,“零年级计划”从2021年开始,已走进南京金陵中学、无锡天一中学、南通海门中学等10余所高中,开设经典阅读、外国语言文学、地理科学、天文学等课程。不久前,首批13名2023级本科新生顺利通过学校组织的学科考核,拿到“零年级计划”学分互认的1个选修课程学分。

  “我们没有统计过招生数据,也没有计算过上课成本。”李浩说,如果能携手培养出对基础学科感兴趣、有远大理想志向、乐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学生,不论他们选择到哪个大学就读,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7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