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优化人才培养方式 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人民日报
时间:2023-12-26 09:0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7版 版面截图 原题:南京大学科学培育基础研究人才—— 优化人才培养方式 搭建人才成长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核心阅读 在南京大学,基础研究人才如何选拔和培养?南京大学通过二次选拔组建拔尖班,遴选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学生主动投身基础学科研究,让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冒”出来。提倡因材施教、鼓励交叉复合……通过多种方式,南京大学不断优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搭建成长舞台。 “我进‘拔尖’啦!”这个学期,南京大学2023级本科生孔硕等20名同学,经过笔试和面试,入围物理学拔尖班。从高中开始,孔硕就将大学的专业方向瞄准了物理学。进入物理学拔尖班之后,他将在这个领域持续深耕。 2018年,教育部等6部门出台《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共设17个基础学科专业领域,旨在“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新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播种火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础”。2019年开始,南京大学共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等14个基地申报,并全部顺利入选“拔尖计划2.0”,主要面向全校大一新生进行二次选拔,遴选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进入该计划学习,吸引最优秀的学生主动投身基础学科研究,着力优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在南京大学,基础研究人才如何选拔和培养?有哪些创新探索? 二次选拔 关注发展潜力与创新能力 二次选拔,考什么? “着重考察学生的基本功、学习潜能以及学业规划等。”曾参与二次选拔考试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海军解释,“这是为了让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冒’出来。” 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介绍,拔尖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快班,而更关注学生对基础学科的研究兴趣、发展潜力与创新能力。 教育部“拔尖计划1.0”阶段始于2009年,当时,南京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5个优势学科、7个基地首批进入“拔尖计划1.0”;2019年起,14个基地先后入选“拔尖计划2.0”,最大的变化是3个大地学基地和4个基础文科基地的加入。 假如二次选拔没有入围,但研究兴趣不减,还有机会吗? 孔硕的同系师兄、今年大四的林天哲也在新生入学时参加了物理学拔尖班的选拔,但当时没有通过笔试。他联系了时任物理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王骏,咨询学习建议。 “二次选拔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对真正热爱基础研究的学生因材施教。”王骏告诉他,拔尖班进行动态管理,向有志学子敞开大门——如果学了一两年兴趣发生改变,完全可以转入平行班或申请转系,拔尖班每学年开学时也会进行补录。 “我发现,拔尖班里更多是对物理有兴趣,愿意跳出书本与一般培养方案来提前学习、额外学习的同学,竞赛与科创活动也有更多机会。”林天哲尽量和拔尖班同学选相同的课程、写相同的作业,还主动联系拔尖班同学开展课外实验、进行课题研究。大三时,他终于如愿进入物理学拔尖班。 因材施教 没有两张完全一样的课表 拔尖班的学生怎样培养? 林天哲深有感触:“最大的特点是小班化教学和个性化发展。” 这样的特点在课表上就有所体现。打开林天哲的课表,除了《晶体物理性能》《凝聚态物质光物理》等必修课之外,更多的是与自己学术兴趣相关的个性化选修课。 林天哲介绍,虽在同一个班上课,但大家的兴趣爱好各有侧重。班上30名同学,没有两张完全一样的课表。“我本科毕业论文的方向是对一种新型二维材料的独特物理性质进行计算模拟研究,选修《高性能计算》有助于这个方向的研究,而选修《艺术、情感与表达》则纯粹是个人爱好。”林天哲说。 哲学系2021级本科生董翟,在拔尖班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早接触到了科研,从而逐步确定了学术志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