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渗透测试

董责险迎来购买热 业内:市场发展空间巨大(2)

目前,A股上市公司董责险保单限额最常选择的是5000万元,其次是1亿元。相较于2021年,选择1亿元保单限额的公司数量明显增多。有超过八成的上市公司实际投保的董责险保单限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

“在我国,董责险的发展已逐渐驶入快车道,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趋于成熟。”瑞再企商保险有限公司大中华区CEO潘韶辉表示,我国正在逐步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外加康美药业等重大案件的司法实践也给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更多司法实践案例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不断增多,这些司法因素促使董责险投保率进一步提升。

需求增加的同时还伴随着董责险费率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A股董责险简单平均费率(以公告中保费预算与保额为计算基础)自2017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17年三季度的千分之二已上升到2022年的近千分之八,这与A股上市公司面临的诉讼风险敞口不断上升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董责险定价因素比较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投保公司的行业环境、股价表现、行政处罚、诉讼风险、公司治理、财务状况、宏观政治经济以及董监高个人情况等多种因素,因此不同投保公司之间的费率水平可能会与市场平均费率有比较大的差距。《报告》认为,随着上市公司面临的诉讼风险上升及董责险赔案增多,董责险费率上涨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这一趋势短时间内在董责险实际赔付率没有大幅上升的情况下暂时不会有明显体现。

机遇和挑战并存

早在2002年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规定上市公司高管的民事赔偿责任后,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引入董责险。2022年,公司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发布,进一步明确了董监高的履职责任风险,并且首次在立法中鼓励公司投保董责险,确立了董责险的法律地位。

业内人士认为,关于独董制度改革的政策,助推了董责险市场的快速发展。潘韶辉表示,从上市公司层面来讲,《意见》有利于激发上市公司的投保需求,可以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上市公司选择投保董责险,市场也可能会有更多单独针对独立董事的投保需求出现。从保险公司层面来讲,《意见》表明了国家引导保险行业协同应对资本市场风险的决心,将会提高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

“目前,瑞再企商保险公司的董责险产品就包含了仅针对独立董事责任的保障条款,以防止在重大赔案发生时,出现董责险保单限额不足以覆盖到独立董事应承担赔偿金额的情况,以此保障独立董事的利益。”潘韶辉介绍。

董责险发展已近百年,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投保率较高。“而我国上市公司对董责险的投保率仍然很低。”王向楠表示,由于董责险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保险公司对产品欠缺经验。虽然市场投保需求旺盛,但目前我国董责险的赔偿案例较少,缺乏历史经验数据,保险公司难以把握准确的精算模型和费率。

王向楠建议,承保公司应从自身和同行的承保实践中总结经验,加强理论研究,为董责险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对于过去发生的案件,假设给予了承保,要进行回溯性分析,搭建数据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需要注意的是,购买董责险时险企和上市公司的信息往往并不对称,导致险企因无法准确评估风险而给出专门报价。“如果实践中的董责险保险条款设计不合理、赔偿机制不顺畅、免责条款过多,导致其不能有效发挥分散风险的作用,也会使董责险的购买人数减少,更不利于董责险长期作用的发挥。”王玉涛表示。

在证券法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出台、全面注册制实行的大背景下,董监高个人及上市公司面临的集体诉讼赔偿责任风险将显著上升。潘韶辉认为,目前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针对董责险需求的不断上升,保险公司一方面要深度参与,为上市公司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自身的风险控制,积累经验数据,以应对未来不断提升的证券民事赔偿风险。未来,董责险将会逐步走向持续、稳定的发展,并推进我国责任保险市场的繁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