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责险迎来购买热 业内: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时间:2023-11-09 13:1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董责险又火了。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鼓励上市公司为独立董事投保董责险。同时,《意见》还提出支持保险公司发展相关责任保险。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的利好和近年来上市公司主体责任风险不断上升,激发了上市公司对董责险的投保需求,未来,上市公司为独立董事购买保险或将成为常态。 购买额度明显上升 董责险是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的简称,主要保障上市公司在董监高履职过程中,因工作疏忽、不当行为被追究责任时,由保险公司赔偿法律诉讼费用及承担其他相应民事赔偿责任的保险。有业内人士将董责险比作给汽车购买的车险,企业就是路上飞驰的汽车,高管则是驾驶员,方向盘向哪里打,汽车就往哪里开。上了保险,出了交通事故,保险公司全权负责跟进,不用投保人操心。 给企业购买这样一份保险,有没有必要? 近年来,董责险从“默默无闻”到“C位出道”,已经多次掀起上市公司的购买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4月中旬,已有80多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为公司董监高人员投保责任险。其中,顺丰控股以保险费总额约每年200万元、责任限额每年约7.5亿元的保额,成为今年截至目前投保董责险保额最高的A股上市公司。 从目前公开的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方案来看,上市公司拟购买的责任险限额最高为7.5亿元,最低为1000万元。根据保障额度和保障范围不同,上市公司拟支出保费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最低不少于12万元,购买额度均有明显提升。 “本质上讲,投保董责险是为了提高公司董监高职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投保董责险可以为公司的董监高人员提供财务保障,促进他们在做决定时,能从公司利益最大化出发,而不用担心个人承担责任,从而解决其后顾之忧。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力铱认为,新修订的证券法实施后,证券虚假陈述案件判决董监高承担赔偿责任案例增多,可以说我国上市公司及其董事与高管的诉讼风险相对增加。同时,“瑞幸咖啡、康美药业等案件的司法实践,实实在在地给市场‘上了一课’。因此,越来越多的A股上市公司开始购买董责险以转移诉讼风险。”刘力铱说。 此外,公司一旦投保董责险,股东集体诉讼的赔偿责任风险则将全部或部分转移到保险公司,承保人的损益将最终取决于该公司的治理情况,这将使得保险公司对保险保障的对象格外关注。作为董责险的承保人,保险公司需要进行董责险业务评测和“管理”上市公司董监高的任职风险。如此一来,保险业可以通过董责险有效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优化的过程。 “董责险可促使保险公司起到额外的监督作用,帮助公司约束和减少董监高的违规行为和诉讼风险,从而起到改善公司治理效果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授王玉涛表示,“故意欺诈”等严重违法行为则不属于保险法上的可保风险事项,保险公司最终是否会赔偿,还需要参考保险合同的除外责任条款。 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今年全面注册制改革的实施,为投保董责险再添一把火。4月10日,主板注册制首批10家企业正式上市,标志着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刘力铱表示,全面注册制改革叠加强监管持续,对董责险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将激发上市公司对董责险的投保需求,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董责险走进更多A股上市公司的视野,其市场渗透程度也逐步加深。据《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共有337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购买董责险的公告信息,投保公司数量同比上升36%。而2021年投保公司为248家、2020年为119家,增幅分别为108%、205%。 以上数据还不包括未发布公告的上市公司。据业内人士透露,如果非必要,尤其是在续保的情况下,一些上市公司不会单独披露投保董责险的具体情况。因此,实际上拟投保董责险的上市公司数量远大于已发布公告的公司数量。 《报告》还显示,2022年,在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中,民企占据多数,比例高达78%以上,中外合资(含港澳台与境内合资)占比10%,国企占比5%,外商投资(包括港澳台投资)占比7%。这与2020年之前国企与外资企业是购买董责险的主力军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