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 2022各地高考防疫政策(2)
时间:2023-10-31 14:4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非学科培训分类管理方面,各地持续推进机构底数摸排、标准制定、审核审查等工作。在前期已出台非学科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基础上,成都市各区行政审批局已按照新设置标准,启动非学科培训机构申请批复工作;长治市在潞州区先行开展审核工作,为全市范围重新审核登记积累经验;威海市部署辖区内非学科培训机构到行政审批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计划于近期完成。北京、上海、广州、南通等市已部分出台或正在研制非学科培训机构设置标准。 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方面,各试点地区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全面纳入预收费监管范围;非学科培训机构纳入预收费监管共5266家,监管金额13.63亿元。有8个试点城市已启动非学科培训服务价格监测。上海市制定2022年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工作方案,细化资金管控工作流程,将落实预收费资金监管作为各类培训机构设立和招生的必要条件。郑州市16个区县已陆续与银行签订非学科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协议。 合理利用校外资源方面,试点地区探索建立遴选退出机制,推动学校课后服务合理引入校外资源。北京市印发《采购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指导性目录》,征集科普活动资源包111个,组建451位专家组成的科普服务团队进校服务。威海市印发指导意见,春季学期首批引入了37家非学科培训机构入校服务。目前,广州、成都、威海、南通等市已有超过60%的义务教育学校引入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资源。 教育部消息还提到,试点地区在改革探索过程中,还存在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查处难、非学科培训分类管理推进慢、疫情影响下风险防控压力大等问题。各地仍需高度重视,加大探索力度,创新工作举措,为全国“双减”工作积累宝贵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部持续开展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巡查 掌握违规线索近700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教育部继续组织专门力量,对线上培训机构、有关网络平台遵守“双减”要求情况开展常态化全面线上巡查监管,坚决整治线上培训违规问题。 截至目前,已连续不间断开展13次巡查,掌握违规线索近700条。巡查发现个别已完成“备改审”线上培训机构存在以虚构与政府部门合作等方式诱导家长购买课程、以隐形收费或拆分订单等方式逃避收费规范要求等问题;部分未取得线上培训资质的移动应用程序(APP)刻意隐藏其“教育”“培训”属性,擅自开展学科类培训;部分电商店铺在文具、教辅商品中加入收费课程;个人擅自开展“点对点”培训,通过免费视频等方式诱导家长加个人微信购买培训课程。目前,违规问题已全部转交各地完成核查处置。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线上巡查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的监督作用,进一步扩大监管覆盖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校外培训线上巡查职能监管手段,拓展巡查范围,构建立体巡查体系,重点巡查已完成“备改审”线上培训机构、曾出现违规情况的线上机构及网络平台。对巡查发现的问题线索将持续加大处罚力度,形成警示震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教育部持续深化校外培训治理 引导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双减”决策部署,教育部围绕机构资质审查、收费行为规范、预收费资金监管等关键环节,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应用为手段,进一步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引导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机构资质审查方面,按照“双减”文件,指导各地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培训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截至4月30日,各地已有10.99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纳入监管与服务平台监管,其中9.52万家机构通过了资质审核,资质审核完成率达到87%。规范收费行为方面,指导各地严格落实培训收费要明码标价、收费项目与标准公开公示、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培训收费时间跨度不得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等收费要求,组织开展排查整治,保护学生家长合法权益。近期,各地对核查发现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规范收费行为问题逐一进行了整改。预收费资金监管方面,各地已有9.34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按照监管要求采用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对培训预收费实行监管,纳入监管的机构比例为8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