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莱》背后的历史真实(3)(2)
时间:2023-10-04 01:0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眉原部落族人之再造之恩 当幸存者们再次被“收容”于今仁爱农会附近临时搭盖的帐篷内时,期间有今眉原部落(alang Mbgala)的头目尤给夫-那威(Yukih Nawi)、帖木-西雅兹(Temu Siyac)及一位副头目来到该“收容所”探望幸存者。事实上,他们来到雾社最主要的任务是,说服起义六部落的幸存族人迁住川中岛”,以顺利达成日方之所托。以下是清流部落族老的说法: 迫迁川中岛之前,眉原部落有三位头目来到雾社探望我们,他们可能是日本人派来游说我们迁往这里(清流)的。当幸存的族人听说“desun ta na theruy quri hunac。汉译:日本人要将我们迁离雾社地区”时,没有一位族人愿意搬离祖居地而他迁。以前的年代,部落之间的事务都由双方头目处理,远从眉原来的三位部落头目,我们当然要给予尊重,族人们推派以巴卡哈-布果禾(Bagah Pukuh,嘟洛度呼部落头目)及莫那-西内(Mona Sine,马赫坡部落副头目)为首的部落代表与其协商迁住事宜。眉原来的三位头目大概逗留了两个晚上才离开。据说,巴兰(Paran)部落的大头目瓦力斯-布尼(WalisBuni)及其他本群的部落头目也为这次的协商结果背书,至此我们要被迁离故土的传言似乎已成事实。果然没过几天(笔者按:1931年5月6日),我们幸存的族人分两梯次迫迁至川中岛。 在这一过程中,幸存者除携带着简单的衣物外几乎是空手来到这里(清流部落),即使是族中男子从不离身的猎刀也没人佩戴(被没收),男子后来所拥有的猎刀都是后来才添购的,女子用的织布工具也都是慢慢稳定下来后才重新制作添置。幸存者们初迁至川中岛时可谓一无所有,于是眉原部落的族人伸出了“同胞大爱”,供给物资为他们解决吃的问题,拨出人力协助我们建房筑屋。幸存者们起初的耕作用具、作物种子、种苗也都是他们提供的,举凡食、衣、住等日常生活所需都尽其最大的能力来帮助幸存者。期间更以一户对一户或两户类似“认养”的方式,辅助他们在艰困中自立更生。 幸存者们之所以能在这块土地上“浴火重生”,除了他们坚忍不屈的精神外,眉原部落族人的“人间大爱”,是身为清流子孙者一刻不可或忘的“再造恩情”。当然,自起义失败被逮捕、禁于集中营以致流放川中岛,尚且能提振当时灰心丧志、绝望求死之人心,除眉原部落族人的适时援助外,不能忽略了巴卡哈-布果禾(Bagah Pukuh)头目有形与无形的影响力。 台湾原住民族,是指汉人移居台湾前最早抵达台湾定居的族群、原住民。尽管台湾各原住民族拥有各自的起源传说,但根据近年来相关专家在语言学、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上的研究推断:在17世纪汉人移民台湾之前,台湾原住民族在台湾的活动已有大约8,000年之久。 台湾原住民族原先广泛分布在台湾山区(尤其是台湾中部),并且沿着冲积平原聚集成一个个的部落,而大部分当代原住民族则是居住在山区和城市当中。 现今对于台湾原住民族族群的认可,主要是由台湾当局的“原住民族委员会”制定认可规范并且执行。截至2008年,“原民会”共认可14个族群。将来可能会被认可的原住民族群还包括: 巴赛族、洪雅族、凯达格兰族、雷朗族、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则海族、道卡斯族或拉阿噜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