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述(4)
时间:2023-09-30 17:5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中心镇建设稳步推进。2003年以来,我市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龙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理念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在把全市65个镇撤并为35个镇的基础上,大力建设17个中心镇。四年共投入6.9亿元建设中心镇,中心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和人口集聚及辐射带动功能日益增强,一批市级龙头企业总部和都市农业示范区在中心镇落户,中心镇成为我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信息和科技示范的重要基地。四年共投入11.91亿元推进农村“五通”工程建设,全市所有行政村和大多数自然村都实现了“五通”。 2004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近600条村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农村面貌明显改观。 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市通过采取把城里的就业培训服务工作一直向农村社区延伸、实施就业培训资助计划、进行就业服务激励和招农民工激励、改革户籍制度等四方面的措施,还有农民进城就业后的社会保障建设等工作,有效地加快了我市农民的转移就业。2004年以来我市共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15万人,扶助2125名农村贫困户子女免费入读中专和技校。在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60.1%,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步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阶段 2003年以来,我市市委、市政府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2005年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稳步推进,教育事业加快发展。近年来,先后投入44亿元推动老城区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和示范性高中建设,安排近50亿元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省、市一级普通高中学位所占比例从2002年的37.5%提高到2006年的82.6%。高考各项指标连年居全省前列。全市24所示范性高中基本建成,大学城一、二期工程、市第二少年宫相继建成,实施“教育e时代”工程取得进展,全市已有75%的区和73%的镇成为省的“教育强区”和“教育强镇”,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5年,我市共有各类学校2007所,在校学生232.66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学生55.43万人,比2002年增长85.4%。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为738.58人,比2002年增长78.0%。全市培养研究生的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1.56万人,在学研究生4.06万人,毕业研究生0.90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长89.7%、98.9%和1.9倍。 雅俗共赏的艺术推陈出新,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广州举办的高级别艺术盛会接连不断,音乐金钟奖永久落户羊城,举办了金狮奖、金花奖、新年双语晚会、“声响亚洲”文化节、全国木偶皮影比赛、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国际管乐演奏大会、羊城新秀歌手大赛、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之夜”专业艺术演出、“都市热浪”广场群众文化等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展示了广州的风采和魅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广州新图书馆奠基,广州歌剧院计划2007年12月份建成交付使用,辛亥革命纪念馆选定长洲岛,中共“三大”旧址建立纪念馆,广州文学艺术创作中心落户大学城。2005年,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7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3281场,其中出访演出281场,艺术表演团体演出观众405万人次。 公共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了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至2005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517个,其中医院211个,分别比2002年增加252个和15个。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6.42万人,比2002年增加0.95万人。全市有卫生机构床位4.79万张,比2002年增加0.75万张。每万人口医生数和医院床位数分别为34.44人和52.44张,分别比2002年增长12.0%和15.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我市成功申办2010年亚运会。2005年,广州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6项10人次、亚洲冠军3项3人次、全国冠军42项55人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116.19万人次。举办国际、国内单项比赛17次,市区两级全民健身活动及比赛785项次。2006年,成功举办了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元邦杯”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第27届世界摔跤锦标赛、中国篮球对抗赛、亚运圣火传递等活动,改造了广州体育馆,使之成为国内超一流的比赛场馆,能满足NBA比赛要求。目前正在着手建设亚运体育场馆及相关设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