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述(3)
时间:2023-09-30 17:5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近年来,广州积极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发展战略,城市空间结构由以往的单一中心、圈层式,向多中心、网络型、组团式转变,基本完成了城市空间布局与基础设施的战略性调整。每年保持对城市基础设施超过200亿元的高强度投入,大规模建设了一大批对广州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基础设施,有效提升了广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 现代化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基本成形。新白云国际机场2004年投入使用,目前,年旅客接待能力达2500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达100万吨,共有41条国际航线,连通全球五大洲的35个城市。2010年二期工程完成后,预计客运量将上升到3800万至4000万人次,把通向亚洲40多个国家、地区的航线都开通,成为辐射国内、东南亚和中东,连接欧、美、澳及太平洋地区的综合性中枢机场。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超3亿吨,居全国港口第三位,世界第五位。广州港南沙港区加快建设,2004年一期工程4个5万吨级泊位已建成使用。二期工程6个5万吨级泊位预计在2007年9月建成投产。目前,又引进了国际航运和物流业巨头马士基参与南沙港区的建设,届时,10万吨巨轮可自由出入,广州港将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强港和华南地区现代物流最大的中心节点。广州新火车站已动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四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亚洲最大规模的一流站场。广州近年加快建设环珠三角的高速公路网络,城市道路主骨架基本建成, 2005年,全市道路总长度达5076公里。广州地铁建设全面提速,全市有7条地铁线铺开建设,2006年底营运里程达到116公里,首次超过北京,紧追上海。到2010年,广州将拥有9条基本覆盖各区、与珠三角主要城市相连、总里程达到255公里的地铁线路。 城市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广州是国内三大通信枢纽、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三大国际出入口之一,近几年,以建设“数字广州”和国际“信息港”为目标,积极推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取得新发展,广州信息化综合指数位于国内前列,信息化水平接近发达国家中心城市水平。 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形象显著提升。2003年10月,广州市全面启动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三年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一期工程任务胜利完成,取得了重大成果。完成613个采石场、采泥场的整治复绿工作,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3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3平方米。园林绿地的各项指标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指标要求,初步构建起“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态格局。我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占总天数的91.5%。先后建成猎德二期、西�i一期、沥�蛞黄凇⒋筇股橙�期等四大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新白云国际机场污水处理厂,展开了猎德污水处理系统三期、大沙地污水处理系统和北部地区四大污水处理系统等一批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2006年9月,日处理能力20万吨的猎德污水处理系统三期和日处理能力20万吨的大沙地污水处理系统一期工程已通水试运行。中心城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1.9%。28条河涌完成了截污,56条(段)河涌进行了绿化景观整治。珠江广州河段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2006年7月,我市成功组织了4600人横渡珠江,检验了珠江综合整治效果。我市被省评为珠江综合整治先进城市,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我市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广州市颁布了全国第一部机动车污染控制的地方法规,到2006年9月全市有6200辆公交车和15175辆出租车使用LPG(液化石油气)。我市注重城中村河涌截污、道路建设、供排水管网建设、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六乱”整治、村容村貌及绿化美化等整治,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效果较好。我市历时8年、斥资700亿元的创模取得成功,成为全国经济总量最大、建成区面积最大、工业企业最多的成功创模城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