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渗透测试

ICO被叫停之后(2)

  全球金融科技服务公司Autonomous发布的一份报告更是指出,大部分募资公司只是想利用人们对数字货币生态的新鲜和兴奋感,借助社交媒体来进行推广宣传,并抓住目前市场缺乏可强制执行监管的时机进行诈骗。一旦融到资金后,那些在白皮书中承诺的计划根本不会落地,这在中国一些公司的ICO项目中更为普遍。

  互金专委会毛洪亮博士表示,ICO主要的问题在于项目失败的概率很高,尤其是在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区块链在诸多应用场景下的作用和价值还有待验证。同时,普通投资者对区块链技术不了解,难以判断项目的发展前景。而且,在业务开展中,相关方信息披露不足,代币上线交易后价格易被操纵,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况。

  ICO该如何监管

  对于此次监管对ICO“一刀切”,杨东表示这在意料之中。他说,国家已多次强调要将防范金融风险放在第一位,而大量的没有前途的项目本身就是欺骗,不仅让投资者承担巨大风险,也让真正区块链创业的团队颇多抱怨,实际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如今九成ICO项目都是打着区块链技术的旗号行非法融资之实,这种情形之下对ICO采取了临时性全面禁止合情合理。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表示,监管这次出手,采用实质大于形式的穿透式监管,不争论法务,依本质定性;先清退归零,然后再按新规则运行。这样的做法能够迅速改变现有ICO乱象,是相当有意义的。他进一步指出,尽管ICO被叫停、虚拟货币交易有待规范,但区块链技术本身仍然值得鼓励。目前该技术已经被世界机构、政府、企业、专家、从业人士广泛确认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革新性技术。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认为,区块链本身是好技术,但并不是只有通过ICO才能进行区块链技术研究。因此,要把区块链技术和ICO区分开来,区块链技术可以运用很多领域、场景,包括一些社会管理领域场景,不应当将区块链和ICO划等号,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和发展区块链技术的视野。

  普华永道不久前发布的《ICO风险评估指引》指出,随着各监管机构对数字货币和ICO更深入地理解,将来会出现更明确的监管要求。例如,筹集资金总额是否有上限,数字货币价格应用怎样的估值模型确定,产品使用前会否允许代币交易,是否会强制执行报告或审计要求,是否强制保留合理数量的资金及流动性,ICO结束之后是否会有持续的监督机制等。

  有分析人士指出,如何在创新与监管中取得平衡值得关注。ICO涉及网络支付、资产托管、金融交易、数字钱包等领域,这对监管方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ICO需要精准监管,对正规的ICO还需要包容,在这方面可借鉴“监管沙盒”。

  “监管沙盒”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既能有效监管又鼓励创新。在“监管沙盒”内,金融科技企业可测试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而监管者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严防风险外溢的前提下放宽监管规定,减少金融科技创新的规则障碍,鼓励更多的创新方案。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金融科技创新与有效管控风险的双赢局面。

  孙国峰认为,除了借鉴“监管沙盒”之外,中国金融科技监管更需要注重微观功能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来提高监管能力。微观功能监管采取穿透式监管,根据金融科技的金融特征,按照相关业务的类别由相关监管当局进行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避免监管空白。宏观审慎管理是把金融科技纳入到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当中,完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制度。

  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杨国英认为,对于区块链这种新技术的社会化,如何既避免投鼠忌器,又避免因噎废食,需要制定更为细化的监管方案。不过,金融科技优化传统金融的机会和趋势都是确定可期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证金融创新的活力不被扼杀,未来需要更多的取舍和平衡。

  ICO之后会是虚拟货币吗

  在中国监管层叫停ICO之后,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是否也将被纳入监管,成为业内和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有数据显示,中国比特币交易约占全球交易量的23%。虚拟货币所带来的风险已经引发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将取缔境内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