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一个产业 富一方百姓(一线探民生)
时间:2023-09-18 22:5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提高饲草料综合保障能力、加大信贷政策扶持力度、拓宽市场销售渠道……近年来,贵州省关岭县持续发展壮大肉牛养殖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服务体系,带动当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肉香汤鲜,味道好!”不久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天马广场一家商城专门为“关岭牛”办“品鉴会”。关岭牛肉不负众望,凭借香味和口感赢得称赞。看着琳琅满目的牛肉产品,众多企业、商超给出合作意向。截至目前,各地已开设关岭牛生鲜直营店、旗舰店和火锅店等1900余家。 近年来,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持续做好“一头牛”产业。2016年开始,关岭大力发展牛养殖业。截至今年6月,全县牛存栏15.92万头、出栏3.2万头,带动11505户养殖,每户年均增收8000余元。 “粮仓”筑好,草料先行 关岭牛是北盘江流域19个县黄牛的统称,是国家重点保护的78个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之一,2016年成功申报“关岭黄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关岭牛”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如何养出高品质的“关岭牛”?从种好一株草开始。 初秋时节,走进关岭县新铺镇,绿油油的皇竹草随处可见。微风吹过,绵延数万亩的山地上绿草摇曳。 做好饲草饲料保障是关岭牛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过去,关岭县属于石漠化严重区域,在当地种植饲草的数量有限,从外地购买饲草成本过高,导致养殖成本陡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养牛积极性。 为加快饲草料体系建设步伐,关岭县坚持“以养定种、种养集合、草畜配套”发展原则。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荒山荒坡和低产农作物用地种草新模式,努力提高饲草料综合保障能力。 在关岭县委副书记宋立看来,只有筑好了“粮仓”,产业发展才有坚实的源头和基础。关岭县在北盘江沿线石漠化严重区域,通过“坡改地”、路池一体等方式,种植皇竹草、紫花苜蓿、燕麦草等高产优质牧草,改良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坡,创新推行“划区分片、围栏轮牧”养殖模式。 新铺镇海百合村关岭牛养殖大户陈佳星饲养了30多头牛,为解决饲草问题,种植了40多亩皇竹草。收割后的皇竹草不仅可自用,经后期加工,还能以每吨500元的价格供应给其他乡镇的养牛户。牛粪还有专人以1立方米上百元的价格上门收购。 目前,依托全县33.79万亩草地资源,关岭县按照公司规模化种草、“农户种草+适度养牛”、牧草公司保底收购等方式,确保农户种草收益最大化。同时,还成立了饲草生产加工企业3家、饲草专业合作社7个,建成年产2万吨饲草加工中心,年产饲草及可利用秸秆100余万吨,可养殖肉牛20余万头。 “三养”并行,扩大规模 围绕养出高品质的牛、扩大产业规模惠农富农,关岭县探索出家庭饲养“藏牛于户”、小区饲养“抱团发展”、规模饲养“集中育肥”的“三养”并行模式。 今年是新铺镇卧龙村村民蒙吉祥饲养关岭牛的第四年。得益于每年稳定增长的卖牛收入,他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圈舍,再养30头牛。“县里全力支持,这个产业发展这么好,我很有信心。”谈起饲养关岭牛的未来,他笑容满面。 蒙吉祥2019年从事养殖业,2022年养殖黄牛70多头,年收入50多万元。2023年扩大了养殖规模,目前存栏已达105头。说起政府的支持,他如数家珍:能繁母牛保险,政府补助了70%的保费;流转的150亩荒山荒坡,政府免费提供草种和帮助种植,还安排了3名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依托老百姓愿养牛、擅养牛的特点,关岭县强化小额信贷、圈舍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农户自行饲养。去年,一直想要扩大养殖规模的新铺镇岭丰村村民吕慧遭遇了资金发展瓶颈。在政府的帮助协调下,吕慧得到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岭县支行“惠农e贷”最高的30万元贷款金额。“贷款额度有效期3年,利率是基准利率,最重要的是随借随还,非常方便。”有了资金的支持,吕慧家的牛存栏40余头,去年家庭人均纯收入1.5万元。 在关岭县沙营镇羊场村养殖示范基地,则是另外一番景象。300头肉牛在牛圈中排成排吃草,场面非常壮观。据养殖场工作人员蒋成介绍,该养殖场由公司统一管理与饲养,均按照标准化养殖技术进行示范养殖。 关岭县委常委、副县长宋汝谋介绍,目前,全县已培育5头以上适度规模家庭牧场1526个,50头以上养殖场98个,200头至300头新型养殖小区18个,500头规模养牛场26个。 统计显示,关岭县为符合要求的圈舍、牛犊、能繁母牛保险等提供补助资金累计0.75亿元;推出“脱贫成效巩固提升e贷”“犇牛贷”等地方特色金融产品,累计为养殖户提供金融贷款24.5亿元;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机遇,安排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13亿元、支持7个关岭牛产业项目建设。 “链”上发力,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