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渗透测试

ICO:一场游戏一场梦(4)

“已经上市交易的代币,如果按照初始发行价回购对二级市场上交易的用户来说损失是非常惨重的。”一位之前已经完成初始募集,准备上市的ICO项目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企业正积极清退投资人手上的代币。

“很难说这些交易平台到底有没有坐庄搞暗箱操纵,但有的交易平台ICO代币上市费非常高,向项目方收取500~1000个比特币。”一位行业人士透露,王长江交易的平台是行业里比较黑的,“什么代币都敢上,只要敢出钱。”

而对于设置交易涨停的问题,他认为,“这个行业在中国都没有规矩,谈不上合不合规,就看从业者的操作底线在哪。”

王长江虽然一直做投资,但他根本不了解ICO,“了解的方式是网上查信息,加一些群。”

王长江看到,很多项目在网站上都有宣传,有的还获了什么奖。他所看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查阅一些商业网站获得的。但对项目团队的背景、所宣称的技术是否真有价值,他完全无法甄别。

    VC看不懂你们,就能去ICO?

“对ICO是该出手管了。”最近一两个月,杨芸(化名)明显感到了异样,周围已经有从事互联网的朋友想搞个ICO项目赚钱了。

虽然自己投资了几年的虚拟货币,也玩了半年的ICO。但她心里清楚,有些ICO项目严格上说就是庞氏骗局。“都是前面的人赚后面的人钱。”

一位行业人士看到,有人甚至开始拿着房子租金的现金流当项目,用代币的形式发出去。一位高校教授发现,在一些高校里面,有的金融专业和法学专业的老师,也开始搞ICO项目。“那是不是谁都能编个项目,搞ICO了”。

ICO乱象层出不穷,最直观的感受是各种奇奇怪怪的名字都和“链””币“放在一起,变成一个个项目的名称。

细数ICO项目中的奇葩,“马勒戈币”一定首当其冲。这种上不得台面的字眼,曾一度成为ICO圈子里的“网红”。

其创始人李风经常对媒体表示,马勒戈币其实就是ICO领域的一场行为艺术。尽管如此,“现在讲骗局全是拿我做典型案例,不断躺枪。”

在他看来,这个币在ICO圈内引起许多关注,其实就是当下圈子里躁动、火热的一个缩影,而在ICO过程中获得许多人支持,也是一件极具荒诞色彩的事。“我们本来只是做着玩儿的,没人当真。”

作为ICO项目路演的主持人,金晖(化名)最近一年来主持了多个ICO项目的路演活动,涵盖游戏、金融科技等领域,“一些明星也参与站台”。

在他所参与主持,或深入了解的ICO项目中,大多数提出的假设都还没有实现过,有极少甚至融资后卷款跑路的。

还有些已经拿了VC(风险投资)钱的团队,他们觉得现阶段拿ICO的钱更容易,就冲进来,把自己的项目包装成区块链项目来进行ICO,“实际上,一旦拿了VC的钱,就不适合再来做ICO了。”

“圈内有不少创业者认为,VC看不懂我们,所以我去ICO,这样就能更快的融资。”李风渐渐发现,这时候的ICO早已不是最开始的样子。

李风从投资的角度觉得不能理解。“你连VC的100万元人民币都拿不着,通过ICO给你5千万元,就会干事了?哪儿有这种逻辑。”注意到这些现象后,李风明白,ICO圈内新进入的投资者也不是价值投资者,都是投机者,他早在几个月前就判断,这轮ICO泡沫最后一定是“一地鸡毛”。

闫文(化名)近几年投资了几个ICO,过去一年里,不靠谱的项目他见过太多,每周摆在他们面前的都是大大小小的白皮书。

白皮书是发行ICO项目的“招牌”,在行业人士看来,没有白皮书的项目一定不靠谱,但有白皮书的项目不一定不出事。他发现,很多白皮书里团队的标准配置,是几个海归再混搭几个外国人。“有的人反复出现在好几个白皮书里。”

美国电商平台5Miles创始人兼CEO卢亮最近两年频繁往返于中美区块链业界,也购买过一些美国的ICO代币。中国的投资者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候上交易所?这是没有长线投资计划的投资逻辑,这对靠谱的ICO项目团队也是不好的,缺少基石投资人,没有持续的支持。”卢亮说。

    “币圈”的锅,不该区块链背

“我们是冲着区块链的技术买的”,赔本后,投资者王长江仍然相信区块链是可信的,但是ICO再也不敢信了。

随着区块链和比特币的发展,在国内,逐渐形成了界限不太分明的“币圈”“链圈”两个圈子。

在行业人士看来,投资比特币、ICO代币的人是属于“币圈”的一份子。“链圈”的人是研究区块链技术,把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应用到不同领域。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不通过发行代币,也能正常融资,发展自己的产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