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艺术价值
时间:2023-09-05 16:4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蒙娜丽莎的微笑 原标题:“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价值或不只为其艺术价值 据Intelligent Life杂志报道,1993年,心理学家詹姆斯·卡延(James Cutting)参观了巴黎奥赛博物馆(the Musée d’Orsay )。他见到展出的雷诺阿描绘巴黎人的杰作——被称为印象派史上最伟大成就之一的“煎饼磨坊的舞会”(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相反,他被旁边房间的一幅画作吸引到了。画作呈现了从巴黎屋顶角度看到的迷人而又神秘的雪景。卡延之前从未见过此画,也没听过其创作者居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 这就引起了他的思考。 你是否曾沉迷于一部小说,并吃惊于它未列入经典书籍?或者围绕一座被大众称为经典的雕塑,努力想着人们为之着迷的原因?如果你曾这样,或许你也会思考卡延那时思考过的问题:什么样的艺术该称为伟大? 最直觉的答案就是这些作品因其伟大而伟大:固有的品质。有些作品占据着美术馆的极佳位置,或曾被老师当作范例教授给学生,或多次出现在书中。它们历经时代变迁,向世人证明其自身艺术价值。如果你没有看出它们的过人之处,那就是你的自身问题。这恐怕是最简洁的解释。但是,某些社会学家仍询问着这些棘手的问题,这就提出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那些艺术真作仅仅就是历史事件的缩影。 身为康奈尔大学教授,卡延想知道是否有一种心理机制,即广为所知的“简单暴露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在决定哪些画作称为艺术殿堂顶级作品的过程中扮演者角色。1968年目睹了一创新性实验,人们眼前一系列的抽象图形快速演替。某些图形会重复出现,但是因在人眼前停留短暂而未被注意到。当被问到,在这些随机出现的图片中哪张最合意时,他们选择那些自己不熟悉但出现次数多的图片。即使无意识下的相似性也能产生此类情感。 回到学校,卡延设计一项实验去检验他设想的真实性。在演讲的过程中,卡延将两秒设置为单元组,有规律的地给大学生出示印象派的作品。某些作品在业界已为权威,也出现在艺术史书中。其它作品名气不大,但质量也有可比性。这些画分四次展示。在此之后,学生们对这些作品的喜爱度超过被奉为权威的作品,尽管对照组学生最爱的仍是经典之作。卡延的学生喜欢这些作品的原因只是因为看到它们的次数相较而言更多。 卡延认为,他的实验结果反映了权威之所以权威的过程。他指出,当今印象派中多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作品貌似被19世纪晚期的五六位富有且影响力大的收藏家收藏。这些人根据自身的喜好,帮助某些作品赢得声誉,使它们更有可能被悬挂在美术馆内或者印在画集中。随着时间而积赞下来的赞誉,就能从其简单暴露效应中获得优势。人们看到“煎饼磨坊的舞会”的次数越多,对它的喜爱程度越深。人们越喜欢它,出现在课本、海报或者大型展览会中的可能性越大。与此同时,学者和评论家精心对其卓越之处做出解释。毕竟,并不是所有人有能力去鉴定眼前频繁出现的所见所闻。正如当代画家(比如霍沃尔(Warhole)和达米恩(Damien Hirst))这般理解,作品是否能得到好评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宣传力度。“学者,”卡延说道,“在简单暴露的影响下与常人无异。” 卡延设计的实验孕育了一套原理,社会学家邓肯·沃茨(Duncan Watts)称之为“累积优势”(cumulative advantage):一旦某事物变得出名,它可能会一直很出名。多年前,微软雇佣沃茨去研究社交网络的动态性。那时的他在巴黎另外一家博物馆与卡延类似的经历。“蒙娜丽莎的微笑”画像被放置在防弹且温度受控的盒内。当邓肯排队买到票去观看“蒙娜丽莎的微笑”画像时,他边走心里边迷惑:为什么人们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价值超越同屋内的其他三部达芬奇作品,而不去“施舍”给它们一点关注? 当沃茨研究“历史上最伟大的画作”时,他发现“蒙娜丽莎的微笑”自创作以来因其晦涩难懂而未被大众接受。19世纪50年代时,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不被认为可比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提香(Titian)和拉斐尔(Raphael),他们的画作的价值大约是“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十倍。也就是在20世纪,达芬奇的画像迅速地登上首位,而其原型是达芬奇主顾的夫人。这件事的推动力不是源于学者的再评定,而是一起盗窃事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