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发2019年04月26日16:30)《环境》总第1036期
时间:2023-04-05 22:1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默认发布 点击:次
(播发2019年04月26日16:30)《环境》总第1036期 (资讯)一汪清水入津城 区域协同三十载 (资讯)新时代 北京前门“金名片” (资讯)江西新余:湖水下降 古城显现 (资讯)内蒙古:智能放牧让牧民变成“SOHO族” (资讯)走进神农架金丝猴 (资讯)新疆:雪豹康复 重归山林 (聚焦)世园会:生态为本 绿动匠心 (观察)“赣南脐橙第一人”的未了“橙缘” (风景)云南通海 农田如此美丽 ******以下文稿****** 【导视】五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五年后,这里将迎来以园艺花草为名的盛大派对。共同聚焦《世园会:生态为本 绿动匠心》。 选购了3捆156株“华盛顿脐橙”幼苗,并试种成功,开启了“赣南脐橙”的发展之路,一起来看《“赣南脐橙第一人”的未了“橙缘”》。 (资讯)一汪清水入津城 区域协同三十载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环境》,欢迎和我一起关注环保话题。首先来看环境资讯。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有一尊十余米高的白色纪念碑。一名战士的形象巍然而立,透过苍松翠柏,战士平静地望向前方,他所注视的正是引滦入津工程的起点。西流的滦水,是一座纪念这项伟大工程的流动丰碑,更是背后区域协同三十年最好的见证者。 解说:20世纪70年代,天津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不足现象日益突出。天津市日供水量被压缩到60万吨的极限,老百姓们不得已,只能喝苦咸水。一个可靠的地表水源才是最好的出路,在津冀两地协同下“引滦入津”工程的雏形也应运而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受铁矿石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在黎河沿岸出现了大批的采矿企业,水体污染,当地山体植被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自那时起,寻找保护环境与当地居民增收的平衡点便成为区域流域管理的重难点。同期:黎河管理处工管科科长 高雷在2015年开始,咱们天津市就加大了黎河治理地投入了,咱们把黎河上游的51座尾矿库一共有55万多立方米多的尾矿全部清运出去,咱们在河道朝外面30米范围内,把尾矿库清运走了以后,咱们栽上了紫穗槐、火炬树一共栽了有14万株,咱们就给它固化下来了,并且尾矿库临近河道的都被清理走了,这是咱们消除的一个隐患,就是尾矿库的隐患。解说:近年来,为避免影响水质,河北省加快实施上游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库区网箱养鱼清理工作,加大引滦入津沿线污染治理力度。截至2017年5月,潘大水库网箱清理工作已全部完成,共清理网箱79575个、库鱼1.73亿斤。2017年6月,天津市正式与河北省签订了《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根据《协议》内容,2016年至2018年,河北省、天津市各出资3亿元(每年1亿元)共同设立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引滦入津水污染防治工作。此后,津冀两地还将持续探索流域治理的区域协同新模式。时至今日,南水北调等多重引水工程,使得滦河水已不再是天津唯一的用水来源,但引滦精神及其区域协同的治理经验,仍将成为一笔珍贵且长久的财富。新华社记者李帅、张浩天津报道(完) (资讯)新时代 北京前门“金名片” 主持人:前门东区地处北京市东城区南中轴线东侧,区域内有胡同46条,是古都风貌保护的核心地区,形成特色鲜明的南城文化。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增多,四合院逐渐成了大杂院,民生问题尤为突出。2014年前门东区的草厂胡同等地区陆续开始改造整治。 文稿略。 新华社记者马晓冬、夏子麟、梅元龙北京报道。(完) (资讯)江西新余:湖水下降 古城显现 主持人:日前,随着江西分宜县仙女湖水位的下降,沉睡在仙女湖湖底的明代万年桥露出了真颜。 解说:据了解,1958年江西兴建江口水库,分宜县城乔迁新址,万年桥便同老县城一起被淹没湖底。在平常,仙女湖最高水位为72米,但到了每年3月汛期将至的时候,当地水利部门会提前调度,将仙女湖水位下降至66米左右,这样古桥便会露出水面。 同期:游客 严雪经 当年很了不起,桥长啊。石头哪里来,桥墩怎么造,这要花很多很多的心思的。在500年之前,不可思议,花了多少心血。 解说:记者了解到,万年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全长384米,宽7.68米,是一座拥有11孔的大型石拱桥,也是江西省现存最早的多孔石拱古桥。 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景观,仙女湖景区在万年桥周边200米处设立了禁航区,禁止船舶驶入,并安排人员对古桥水下古城进行巡查,防止桥身损坏。 新华社记者温美良江西新余报道。(完) (资讯)内蒙古:智能放牧让牧民变成“SOHO族” 主持人:骆驼行踪一键知晓,红外感应饮水系统让牲畜喝饱,足不出户就可远程监控牧场动态……这些以前对于内蒙古牧民想都不敢想的高科技,如今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生产生活当中。 解说:茫茫戈壁,驼铃阵阵,内蒙古阿拉善盟自古以来是骆驼繁衍生息的“天堂”,被誉为骆驼之乡。这几天,正是内蒙古阿拉善戈壁双峰驼产崽的高峰期。家住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图格里嘎查的牧民潘多军有一头骆驼马上要“临盆”了,不过他今年不用像往年那样因为找不到骆驼而发愁了,因为骆驼身上配置了“导航仪”。 同期: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图格里嘎查牧民 潘多军 智能放牧节省了人工(成本),节省了摩托车燃油,像找骆驼,以前没个方向没个目标到处转着找,全凭人找,像高一点的沙丘用望远镜看,这边看不着从那边走,那边看不着从这边走,一点方向没有。自从有了智能放牧这个GPS跟踪定位,直接从家里面用手机看好(骆驼)在哪边,直接去就找着了。 解说:潘多军说,用手机打开智能放牧系统,骆驼的行走轨迹及所在位置都一目了然,这样牧民们再也不用像无头苍蝇似的在茫茫戈壁四处找寻自家骆驼了,即节省时间又节省成本。 此外,在潘多军的牧场里,还有很多高科技的装备。在牲畜喝水的水槽边,只要有人或物体在离水槽2-8米间移动,水就会自动流向水槽。而离开水槽1到5分钟,设备便自动断电停止提水。潘多军在家安装了网络监控摄像机,坐在家里就能通过手机看到牲畜喝没喝水,水量充不充足。 同期:阿拉善盟高级畜牧师 乌尼孟和 这个智能放牧设备现在我们通过五六年已经推广了一百多家将近二百个设备,一百多户牧民用的效果相当不错,我们跟有些牧民了解到,最起码劳动时间节约百分之五十以上,放牧成本每户人家最起码(节省)五千块钱,每年最少烧摩托车的油能(节省)二千多块钱,如果算上时间的劳动成本,那么节约资金就更多了。所以它(智能放牧)给老百姓带来了改革开放的科技成果,老百姓用了以后非常高兴。 解说:记者了解到,该智能放牧系统利用卫星定位技术,依靠移动网络覆盖,牧民无论在哪里,都能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登录智能放牧系统,随时监控畜群位置信息、牲畜生理信息,防止畜群进入他人草场或危险地区,真正做到畜牧生产的远程透视现场、即时监管运营. 新华社记者张晟、虞东升内蒙古阿拉善盟报道(完) (资讯)走进神农架金丝猴 主持人:被称为“华中屋脊”的湖北神农架,是地球北纬31度上的一片绿洲,在这里生长着一群独特而美好的精灵。 文稿略。 新华社记者余国庆、王斯班、吴文华湖北武汉报道。(完) (资讯)新疆:雪豹康复 重归山林 主持人:近日,一只经过救助、身体完全康复的雪豹,被新疆拜城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放归天山。 解说:北京时间17日17点20分,在距离拜城县直线距离约80公里的老虎台乡松树林区域,这只被精心呵护近一年的雪豹,在工作人员打开铁笼子的一刹那,纵身一跃,消失在山林松树间。 这只雪豹,是2018年5月6号在拜城县察尔齐镇博孜村附近林带被当地农牧民发现的,后被拜城县森林派出所和县林业局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工作人员联手救助。当时雪豹除了身体瘦弱外,精神状态总体还不错。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濒危物种,有“雪山之王”之称,由于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也被人们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新华社记者宿传义、崔玉永(报道员)新疆拜城县报道。(完) (片花) (聚焦)世园会:生态为本 绿动匠心 主持人:欢迎回来,这里是《环境》,下面进入本期聚焦。即将在北京延庆举办的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作为一场人类与自然的精彩对话,一曲创新与绿色的和谐乐章,一个中国与世界的交融平台,正伴着春天的脚步向人们走来。“绿色梦想”正在古老的长城脚下徐徐绽放。 解说:五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妫水河畔古老而静谧的村庄、小小的鱼塘和一片郁郁葱葱的胡杨林……回忆起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景象,世园会核心景观设计师王贤至今记忆犹新。 同期:世园会核心景观设计师 王贤 2014年我印象应该5月的时候我们第一次来到这块土地,当时我也是第一次来到延庆,应该说给我的印象特别得好。那个时候正好那天阳光明媚,我们是租了一个自行车,在夏都那边租了自行车,然后来转现场。当时沿着环湖南路往北边看去,能看到咱们远处海坨山官帽山,还能看到妫河,然后妫河两侧因为原来森林公园建设已经有了一些大树。给人的感觉就像一种到了欧洲小镇似的,因为它的外围的山水环境太好了,所以给我们感带来很大的自信心,我们觉得外部条件太好了,本底已经很自然了,然后又用这样一个本底来做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这么一种主题诠释,简直就是完美。 解说:如何利用好延庆原有的生态基底,在大山大水的自然环境下完成展会功能?成为了摆在设计师们面前的一个挑战。 同期:世园会园林设计师 王贤 但紧接着突然有一种紧张,就是心头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我们想一想,我们突然手上拿到任务书,我们要放一百多个国内国际的展园进来,然后还要放大人流量1600万以上人次的游览,然后还要放这种配套服务设施,餐饮厕所还要建相应配套的道路广场,那么这么大尺度的一种功能需求,怎么样才能跟现在的这种环境去融合,形成一个既不破坏我们原有的环境,又能够把这个功能满足的一个园博会园区,对我们来说突然就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解说:2014年,北京世园会组委会组织了10家国内外顶级规划设计单位,开展世园会园区概念性规划方案征集工作。以孟兆祯院士、尹伟伦院士领衔的17名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团队,对应征方案进行评审,从10个方案中评选出3家优胜方案,再进行优化设计。 同期:世园会园林设计师 李威 选址条件决定我们世园会植物种植规划和园艺展陈,一定要契合咱整个场址的要求。首先要尊重自然,我们一方面对现状植被尽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我们现场园区保护乔灌木5万株,我们的新植乔木然后是5万株。这样一方面,咱们对场地的基底环境和自然条件最大地利用起来,一方面,我们也节约了植树成本。 解说:如何对原有的生态基底进行保留,最大限度做到对环境的低扰动,同时充分利用妫水河畔的自然本底?这是五年来世园会园林景观设计团队一直坚持的初心,和一以贯之的设计原则。 同期:世园会园林设计师 王贤 还记得最初的时候,我们为了保留这些原状的生态本底、这些大树,这些鱼塘这些水系,我们做了一个规划,叫现状生态保留。这个规划也是成为了我们后来整个设计的一个基础。我们研究了把现场走了几十遍,研究了现场的这些大树,研究了现场的一些生境,比如说有密林有农田,有一些滨水的空间,还有一些洼地,就是天然的一些洼地,它可能夏季的时候汛期会有水,然后一般旱季的时候可能只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然后我们就把它逐个梳理,看看哪些要素必须保留下来,然后我们就把它圈起来。 解说:为了留下这5万株“土著”乔木,很多的工程、道路规划都作了调整,目的就是让这万花之园与周边山川自然融合且合体不悖。从2014年至今,李威和他的同事将这5万株乔木中的每一株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他们可以说出每一株的位置、为什么要留下这一株、为了留下这一株做了多少功课…… 同期:世园会园区空间规划和核心景观区设计师 侯爽 因为我们对原有的一个树木,原有的一个水塘进行保留,那么它其实撑起了我们整个园区的一个环境的气场。其实它整个的一个就是山水环境和绿色空间、林荫空间,它撑起了这样的一个气场,这也是我们最低扰动,优先保留生态、保留生态,叫师法自然,就是融合,山水的融合。 解说:北京世园局副局长叶大华表示,本届北京世园会将集中展示超过1200种植物。这其中不仅包括从我国最北端到最南端的各种不同园艺植物,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品种。 同期:世园会园林设计师 李威 在咱们最东面,然后有一个专类园,一个乡土植物花园,这些花卉,也是咱们园区当时本来就存在的一些花卉。我们当时来调研现场时,发现有这些花卉长得特别的健壮。就想我们能不能把它保留下来,或者是我们今天在采集在园区进行一个展示应用,让企业团体老百姓重视,提高对咱们乡土地花卉这种认识度,这种推广度,所以我们展示做了一个专类花园,把它收集起来,在咱们园区进行一个展示。 同期:世园会园林设计师 王贤 我们世园会最美的画面就是眼前的这幅画面。我们可以看到远山海坨山、官帽山,然后看到近水就是妫汭湖,然后我们可以看到妫汭湖上的青扬洲这个岛,也可以看到有一个虹桥飞架两岛和两岸。在虹桥的左手边还有一个日新苑,然后还有我们的标志性的建筑永宁阁,它们形成了一幅非常具有我们当代时代气息,又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延庆当地特点的一幅画面。既有了延庆的山脉和水,也有了我们北京的辽金时期建筑风格的阁,也有了我们现在的这种日新苑的这种民居表达,它是一种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一幅浓缩画面。 解说:从破旧的小鱼塘到7.3万平方米的妫汭湖,从一片空旷的园区到用158万吨泥土堆筑起25米高的天田山;从中国馆地基上打下的第一根基础桩,到国际馆种下的第一朵“花伞”,形似如意的中国馆和94把“花伞”组成的国际馆见证中国匠心…… 同期:世园会园区空间规划和核心景观区设计师 侯爽 我们的美丽家园是什么?就来这里。你们就到这里,我们的美丽家园是大山大水,我们的美丽家园是山水,我们美丽家园是美丽的绿树草坪。 解说:从2012年北京申办世园会,到如今开幕在即,七载过往,从“野色浩无主”的农家老舍到“一心、两轴、三带、多片区”的万花之园,长城脚下这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正在静待全世界聚焦关注。 解说: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办会主题为“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一个月后,长城脚下,妫水河畔,世园会邀请各国游客来赴这场以园艺花草为名的盛大派对。 同期:北京世园局副局长 叶大华 2019北京世园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次绿色的体会、绿色的体验;对当代中国来说是一张绿色的名片;对当代的世界来说,是一次世界人民共同参与的一场和谐的绿色盛会,也是人与自然交流的一篇完美的绿色的乐章。 新华社记者庞元元、马晓冬、夏子麟北京报道。(完) (片花) (观察)“赣南脐橙第一人”的未了“橙缘” 主持人:1970年底,江西信丰县的袁守根从湖南邵阳选购了3捆156株“华盛顿脐橙”幼苗,并试种成功,开启了“赣南脐橙”的发展之路,袁守根也被誉为“赣南脐橙第一人”。如今,赣南脐橙种植面积已超过150万亩,年产值超百亿,成为赣南百姓脱贫致富的第一支柱产业。 文稿略。 新华社记者刘彬、周义(实习)、报道员钱文龙、肖毅南昌报道。(完) (片花) (风景)云南通海 农田如此美丽 主持人: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是蔬菜生产大县,时下正值农忙时节,通海县杞麓湖畔的蔬菜长势喜人,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田园画卷。节目的最后一起去看一看。 新华社记者杨牧源云南玉溪报道。(完) 主持人:好的,本期《环境》就是这些内容,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法院刑事判决书:(2009)闵刑初字第1036号
- 下一篇:金盈丰盈第10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