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Routers配置

数据业务 境外期货交易所的新“金矿”(2)

  从整个行业来看,在近十年的发展中,数据服务收入已经逐步成为境外期货交易所收入中仅次于交易与清算费用收入的板块,相关交易所的财务报表也反映了这一点。无论牛市、熊市,相比于交易和清算费用收入,数据信息服务费用基本是稳步增长的状态。虽然美国“9·11事件”以后,金融从业人员和人工交易比例的减少造成终端用户量下降,对信息费用收入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是交易所的数据服务费用每年会有一定幅度的提价,在单价上弥补了数量上的损失。

  C 资源争夺 交易所数据业务布局悄然展开

  交易所在数据产业的布局,还要从衍生品市场中交易量占大头的股指期权、股指期货说起。最初在北美市场中,几大股指大多是各自的开发公司对指数拥有所有权,挂牌这些指数衍生品的交易所对指数只有使用权。交易所将各种指数开发成相关的指数期货、期权合约,要与开发该指数的公司签订协议,交授权使用费。

  原先CME就是与指数拥有者签订合作协议,买下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由McGraw-Hill出版集团公司下属部门Standard Poor的标普500指数、News Corp旗下Dow Jones的道琼斯工业指数、NASDAQ交易所的NASDAQ指数以及Russell InVestment Group的Russell 2000指数这四大指数开发出的股指期货、期权产品,当时均在CME旗下交易。CME在股指产品上的布局一度也是“铁板一块”。

  在2008年9月以前,CME和NYBOT分别对Russell 2000和Russell 100指数有独家使用权。然而,就在2007年6月,CME与Russell的合同尚未到期,ICE率先与Russell谈判成功,买断了Russell指数的独家使用权,将所有Russell指数都归于自己麾下,终结了Russell指数三年来由多家交易所使用的局面。

  虽然CME也给出了多个备选方案希望留住Russell 2000。但是2008年9月CME与Russell的合同正式到期,ICE还是成了Russell 2000股指产品(包含E-mini)的唯一交易场所。这是自Eurex从LIFFE手上转走德国国债衍生品后,又一次已发展成熟的交易合约更换交易平台。

  就这样,CME股指产品“铁板”被生生敲掉四分之一,集团上下自然受到很大震动。高层和股东意识到,与指数公司通过合约租用使用权,除了指数使用权被加价的风险,交易所还要面临谈判失败、授权被收回的可能。更郁闷的是,合同还没到期,就有竞争者横刀夺爱把已经培养出交易量的指数买走,这一系列的期货期权产品就此“改嫁”他人。

  这些重要的股指产品不能锁定在CME挂牌,股指产品的交易量就难以保证。业内也调侃,估计之后一段时间里,CME的高层、股东每天醒来,时时刻刻都面临着丢失这些指数合约所有交易量的威胁。

  随后,CME就开始和News Corp谈判收购Dow Jones。在2010年2月,CME终于如愿完成了第一笔谈判,Dow Jones与CME集团宣布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全球金融指数服务业务。其中,CME集团持有合资公司90%的股份,Dow Jones保持10%的股份。CME将主要负责合资公司在市场数据方面的服务,而Dow Jones仍拥有这个品牌并主要负责指数维护和运营。同年3月18日,合资公司正式成立。

  “我们希望未来在很长时间里都持有使用执照。”当年,CME首席执行官Craig Donohue曾在一次电话会议上表示,合资业务90%的收益将归入CME,指数相关业务的发展和利润率使它(指数使用权)“非常具吸引力”。CME也在公告中声称,这次收购推动了CME集团在信息业务投资方面的深入。

  虽然该合资公司在CME当时180亿美元的市值中只是很小一部分,收入也仅占CME集团总收入的3%左右。但是该交易的战略意义并不在于业务体量,这是交易所对指数相关产品交易量和促进指数产品发展的“保卫战”。谈下了这笔交易,CME2014年对道琼斯指数在期货行业中的独家使用权到期之后,相关指数产品仍旧是CME旗下的资产,保证了现有的期货合约的连续性。而且,交易完成后,除了道琼斯工业指数,CME将所有的道琼斯指数也都收进自己“口袋”里。

  实际上,收购指数公司,一方面锁定了现有的指数产品相关的交易收入,另一方面也为交易所在数据业务上打开了新的窗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