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业务 境外期货交易所的新“金矿”
时间:2023-03-28 20:4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默认发布 点击:次
收入稳步增长 “块头”越来越大
A ICE明年4月起调整数据信息服务费
刚看到时候,不少业内人士还以为有人这么早就开始准备愚人节的节目了。可是,当本周一该消息被确认时,多少人之前的笑容还没来得及收起,眼泪就哗哗流下来了。 毕竟,与之前的价格相比,专业机构的付费调整幅度还能接受,但是对小散而言,也许总共就几万美元的交易资金,什么都还没做,“围观”一下就得先交110美元。就好比去超市买东西,买果汁看看价格标签也得掏钱,对于只买一桶、两桶的顾客来说,心理上接受的难度还是蛮大的。 实际上,从2015年1月1日开始,美国一些交易所的数据就不再是“白看”的了。美国多尔曼集团亚太地区总裁夏青介绍,如果要看没有延迟的交易价格数据,专业的机构、人士每月需要支付85美元,非专业人士每月支付5美元。 “对于我们而言,为了控制风险,有时候需要同时看多个市场的数据,可能就要多次付费。有时候只是看一个品种,可是两个平台都得看,也要再次付费。”夏青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原来的收费水平对于专业机构来说还是可以承受的,非专业机构比如散户和其他参与交易的机构、个人,每月5美元的费用看某一个品种的价格,也能接受。 而根据ICE明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新规定,数据使用者将不再有专业、非专业之分,任何用户都需要支付每月110美元的数据费。而且ICE旗下不同的交易所,比如ICE美国、ICE欧洲,如果要看不同交易所的数据,都需要单独付费。 其实,数据使用收费不再分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并非ICE的独创。CME早在2002年上市之前,数据终端使用费策略就已经从“55美元+5美元”的组合,调整为所有客户都按每月30美元均价收费的模式。在收费方式改变之后,CME数据信息服务费用一跃增长近50%,数据信息服务费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9%增长到13%左右。 CME和ICE近期的财报显示,两家交易所的数据服务收入近几年来稳步增长,“块头”也越来越大。此外,这两家大型交易所近十年以来处于快速兼并、扩张期,从并购项目和发展方向可以看出,境外交易所对数据产业的布局已经开始上升到战略层面。与此同时,欧美交易所的数据服务相关板块已从“壁花少年”一步步走向了“CAsh cow”行列。 B 白热化竞争下 数据收入帮忙“保增长” 传统意义上来说,交易所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交易清算费用收入,但是令境外不少期货交易所头疼的是,由于竞争日趋激烈,交易手续费基本被压得抬不起头。以CME和ICE为例,两大交易所在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类产品上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状态,通过提高手续费增加交易所收入几乎是不可能的,平均交易费率基本处于连年下滑的状态,这方面的损失需要交易量有相当大的提升才能弥补。 此外,手续费和交易量还会随市场情况出现波动,交易与清算方面的收入并不稳定。例如CME的交易费用收入对利率类和E-mini系列产品有很强的依赖性。但利率类产品交易量和手续费变化都不是交易所能控制的,更多是由利率政策变化所决定。一般而言,利率类产品交易量在美联储的加、减息预期以及利率发生变化时,才会受到刺激带动,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完全是“靠天吃饭”。 相比之下,数据服务收入几乎是“旱涝保收”的一块“宝地”。不管交易量多少,非延时的交易行情数据投资者都是要看的。 芝华数据CEO黄劲文曾在2001年至2006年期间任CME市场信息部高级经理和副总监,曾参与CME信息产品定价的全过程。据他介绍,2001年以前,CME的数据信息终端对机构收费标准为,同一地址的同一家公司安装第一部终端费用为每月55美元,随后再增加的每个终端是每月收费10美元。非专业人士使用数据由于不涉及安装费用,每月5美元就可以搞定。 据了解,在2002年上市之前,CME迫于收入压力,市场信息部开始在数据信息业务方面下功夫。由于交易所数据信息产品弹性比较低,而且专业用户与非专业用户其实并不好界定,CME就将数据信息使用费用统一调整为每月30美元,然后每年对终端用户和信息商轮流提高费用标准。后来CME收购了CBOT、COMEX等交易平台后,也没有统一整个集团的收费,而是各家交易所分别收费。黄劲文在职期间,CME的数据信息费用收入从4500万美元增长到了3亿美元左右,出现了爆发性增长。而且在CME之后,其他交易所也纷纷效仿这一模式。“如果多家交易所每年都一起提价,对终端用户来说压力还是挺大的。”黄劲文坦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