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1的软肋在哪儿(3)
时间:2022-12-16 12: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插件 点击:次
同时,B-21先进性还体现在它的智能化。美国空军乃至整个美军一直致力于建立强大的分布式远程传感器网络和打击平台,借助这些平台可以传输和共享有关对手的大量数据。而B-21可以完美地融入这些网络,收集打击对象信息并传递给友军飞机、卫星、雷达等。从某种意义上讲,B-21的网络能力与“智能化大脑”才是它最为宝贵的资产,使用开源软件确保未来易于升级,长期保持技术领先。 此外,B-21还是一架没有原型机的隐身轰炸机。由于采用了数字孪生技术,任何设计和测试都在云端解决,大大减少了纸本设计图以及设计实体机所需的基建设施。即使今后再进行升级,也不需要在真机上进行,只要数字孪生测试成功了就可以直接在真机上修改,有效节省了改造、测试的时间和成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B-21不仅是一架轰炸机,还是一架多用途飞机甚至还是无人机。电子战、情报、监视、侦察、通信中继等任务都能胜任,且B-21从一开始就被描述为“可选有人驾驶”飞机,这也意味着它完全能够在没有机组人员的情况下无人飞行。 美国空军表示,B-21将是美军未来轰炸机部队的中坚力量。它将拥有穿透最具竞争性威胁环境的射程、使用方式和有效载荷,从而覆盖全球任何目标。美国空军在2016年就提出了“穿透型制空”概念,并在其《2030年空中优势飞行规划》中强调,发展能够在高强度复杂战场环境下,深入敌方强大防空系统,有效执行侦测、打击任务的空中优势能力。 从模式上看,“穿透式打击”包括两种,一是“软穿透”突袭打击能力,即穿越对手防空系统,抵近其腹地纵深目标位置实施打击;二是“硬穿透”协同作战能力,即通过电子压制,高效打击对手预警探测及防空系统,为后续行动扫清障碍。从美空军轰炸机使用经验来看,在高强度冲突中,不具备隐身能力的常规轰炸机,主要采取防区外打击方式;具有强突防能力的轰炸机,或者在低威胁环境下,则主要采取临空轰炸方式,这样可以更经济地投送更大规模火力。 从模式与经验两方面分析,B-21在未来高强度冲突中更多的应用场景可能并非挂载远程巡航导弹或者高超音速导弹进行防区外打击,而是利用“软穿透”突击打击能力,使用相对低成本的弹药进行临空轰炸,更有利于火力输出。 那么,B-21就没有软肋吗?其实,B-21轰炸机要想躲避探测并不容易,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反隐身能力飞速发展的今天,新一代米波反隐身雷达性能非常出色,具备组织大型中远程防空作战的条件。除了反隐身雷达,大功率X波段雷达、天基雷达、多雷达阵列、红外雷达和量子雷达等多种反隐身雷达探测体系,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由于起飞重量较小,航程相对较短,B-21还对加油、预警等保障体系依赖性很高。特别是在面对拥有相对完善反隐形传感器网络和防空体系的大国时,即便提升了隐形能力,B-21也很难在不被发现和拦截的情况下深入对方领空进行轰炸。一旦保障体系遭攻击,B-21作战效能就会大大削弱。 总的来看,B-21的亮相将扭转美国轰炸机部队逐渐萎缩的状态,相较于单价24亿美元的B-2,单价仅为5.5亿美元的B-21在造价、飞行成本和维护保养等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 不过就现役B-2轰炸机而言,美国空军原打算采购100架,但由于成本飙升和安全形势改变,最终仅装备21架,且由于维护工作量大,能随时执行任务的B-2数量更少。美国空军目前计划购买至少100架B-21,并将于2025年开始装备部队,全面取代现役的B-1B超音速轰炸机和B-2隐形轰炸机。 博眼球式的亮相结束了,未来的B-21对美国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的最大价值或在于,通过低成本技术让“美军拥有数量更多且更便宜的隐身轰炸机”。B-21能否顺利服役,既要看之后测试结果,也要看美国空军能否在快速增长的成本支出下生产这种轰炸机,最终造价将取决于空军实际订购的数量,但也不排除B-21会步B-2后尘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