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渗透测试

元宇宙:敞开的可能性(2)

第二个是与虚拟物体交互的过程中实现感知的问题。比如,现在当你在虚拟空间中触摸一个东西时候,无法获得真实的触觉。所以目前需要研究的是当你在这样的一个场景下怎样让你获得感知上的体验。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到的是一些人机交互的技术以及传感器的技术,与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都有交叉,是一个漫漫长路。

其它一些技术包括软件层面的一些环境搭建、用户如何接入,现在它们的发展都还处于未知阶段。通俗来说,元宇宙现在还处于一个商业概念的状态,很难判断能否真正落地。

03

资本追捧:收益可能性

周报:元宇宙的概念为何如此受到科技公司的追捧?

方钦:信息技术从9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实际上技术层面的基本架构到目前为止没有太大的核心变化。所以现在所有的技术发展属于“边际式”的创新,即发展仅仅是在各种细节性内容上面的变化,而没有核心技术上的突破。

在元宇宙概念里,它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是“人机互动”。而“人机互动”是在现有的技术约束条件下、短期内看来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一项技术,也是最有可能寻找到一些利益增长点的领域。换言之,发展这个技术能够给这些科技公司带来较高的边际收益,或者说较高利润。

周报:如何看待元宇宙是资本的骗局这一说法?

方钦:元宇宙是“概念营销”,但是“概念营销”是个中性词,谁都不知道这是不是骗局。概念意味着它没有发生,我们不能预测和证明没有发生的事情。

这次Facebook对VR和AR的收购是因为扎克伯格看到了这种技术背后的盈利增长点。它不仅可以应用在游戏领域,在更广泛的其他领域也有运用的可能性。但是它到底能够如何应用、结果如何、是否会形成一种突破性的创新或只是一个泡沫,谁也不好说。

元宇宙背后的技术是实打实存在的,而不是像水变油、永动机这样纯粹的幻想,但技术具体能够怎样发展与突破是当下无法预测的。

04

人的存在:与技术共生

周报:元宇宙对于人的本身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孙玮:人的本身时空感会被刷新。人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产生多重身份进行交往互动。我们原先只有面对面这一种交往方式。现在有了虚拟的网络环境,我可以同时和100多个人对话,有100多个身份。这都是对人的本身的时空感的一个重新塑造。

周报:元宇宙可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孙玮:盲目的恐慌和一味的怀旧是不必要,但警惕是必要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元宇宙可能带来的具体的现实的问题。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在《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中提出了元宇宙带来的十大现实风险,十分有启发性,包括:资本操纵、舆论泡沫、伦理制约、垄断张力、产业内卷、算力压力、经济风险、沉迷风险、隐私风险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比如说,在个人隐私数据流动、多主体协作与虚实融合的过程中会引发的数据安全、数据转化边界清晰、产权和风险责任确认等合规问题;在产业生态方面,各家巨头间的竞争态势决定了元宇宙生态的相对封闭,这与以经济自洽、虚实互通为理想状态的元宇宙生态治理目标相背。要想完全构建开放和去中心化的元宇宙,仍需克服垄断张力。

| 电影《黑客帝国》中的场景 / 图源:电影《黑客帝国》截图

周报: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技术与人的关系?

孙玮:我们现在总是强调技术会脱离人的掌控,威胁到人的生存。但这种恐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历史上每一个新技术出现的时候都会发生。比如照相术被发明的时候,大家恐慌,认为它会把人的真实的唯一性给抹掉,电影刚出来的时候,大家恐惧,认为电影让媒介娱乐化了。

事实上,我们人和技术永远在一个共生关系中,而且这种共生关系早就发生了。按照斯蒂格勒的说法“人是技术的存在”。人依赖技术,如果没有技术,我们根本不是现代的人,我们直立行走,我们区别于动物行动,正有赖于我们和技术的共生。

所以,一方面,我们不应该把技术看做一种很可怕的异化的力量,害怕它来掌控人类,另一方面也不应该视技术为小儿科,不去重视。所以我们要在承认共生关系的前提下,再来讨论怎么更好地利用技术。一味视技术为恶魔异端是不可取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