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渗透测试

新媒体背景下地市报突围之道

内容:


新媒体背景下地市报突围之道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三大报发展观

    文/本刊记者 梁益畅 陈 芳

面对当前复杂的媒体发展环境,虽然不少地市报集团日子都还过得不错,但《中国记者》杂志今年系列采访的观察发现,发展的焦虑正伴随地市报人,这也促使他们经常走出去交流、探讨、取经,更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如何挖掘自身潜力,如何开辟新的发展方式。刚刚承办中国报协第四届三次理事会议暨“中国报业经营管理高峰论坛”的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不仅充分借助无锡市强大的经济发展能力,而且发扬多年报业改革先锋的精神,对新媒体背景下地市报如何解决发展难题,寻求突围之道做了诸多尝试,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如何服务好“信息恐慌症”人群?

信息爆炸时代,大众容易患上“信息恐慌症”,会想办法获取一切最新信息。然而,当一个人每天的信息接收量超过负荷,另一种症状就会出现,即“信息焦虑症”。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可以发现,一个人不停用手机刷着微博或其他网站,却发现有趣可看的东西太少,从而焦虑烦躁。如何抓住这样的受众,怎样的新闻才能满足其需求?这不仅值得地市报人思考,也是所有媒体人面临的一道考题。

1.深度提升影响力。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是导致受众焦虑的主要原因,因此传统媒体擅长的深度报道有其天然优势。近年来,不少媒体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无锡日报》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挖掘工作,其中之一是打造了系列周刊。

目前,《无锡日报》创办的周刊包括主打金融、经济的《金周刊》,主打时尚的《尚•无锡》,主打拍客的《快门周刊》,以及广告部主导的房产、汽车、消费等八九个周刊。总编辑杨建介绍说,为保持周刊统一的品牌形象,《无锡日报》要求各周刊品质要差不多,风格要协调,运作模式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比如,《快门周刊》是和报业集团内部的太湖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并且专门建设了一个“快门网”,在《快门周刊》版面的基础上,聚拢了大批网友。此外,还开设了“快门讲堂”等活动,未来如果这个系列做大,还可以承担创收功能。

2.做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作为吸引读者的利器,民生新闻十几年来一直是都市报的主打产品,讲求接近性的地市媒体尤其善于利用民生新闻的优势。然而,民生新闻的琐碎化,也曾长期为都市报带来小报的帽子。在新媒体环境下,读者想看什么样的民生新闻?如果一个人在公路上摔一跤,虽然头破血流,却不肯到医院治疗,这样的事情写不写,怎么写?《江南晚报》总编辑马汉清认为,这种事可以报道,但必须挖掘出其背后的原因与故事,不然仍未摆脱过去鸡毛蒜皮都上版的窠臼。

“《江南晚报》原来的口号是办一张‘好看、有用’的报纸,我要求加上‘主流’。不主流就没有地位,过于琐碎则会给受众以恐慌。”马汉清说,对于市里的指令性报道,如何让老百姓不仅能看到,还要爱看,关键还是从百姓利益出发,从民生角度切入。比如党代会,如果只是报道全市大会,市民可能觉得枯燥、离自己太远不爱看,但我们派记者到各基层党支部旁听支部会议,反映基层党员的声音,那么该区域的读者就会对身边的党员说了什么感兴趣。

《无锡日报》则提出了“时政新闻民生化,民生新闻主流化,经济报道专业化”的办报理念。杨建表示,《无锡日报》近年每年都改版,目的就是要推动传统党报向“新主流时政报”转型。为此,《无锡日报》打造了锡报系列栏目,包括“锡报观察”“锡报聚焦”“锡报时评”等。

3.家门口做舆论监督。舆论监督难做,在家门口做舆论监督更难,这是不少地市报媒体的软肋。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却敢于打扫“门前雪”。杨建说,《无锡日报》的舆论监督抓得很紧,市里有些职能部门,经常也会被监督。

《无锡商报》总编辑马正红则认为,加强舆论监督,仍然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主打商经特色的第二子报,《无锡商报》的舆论监督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商界的监督力度,既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的力量,也依靠百姓的力量,成立了商报“消费维权监督团”,并开设相应栏目;二是敢于监督大企业,包括无锡的著名品牌,这要顶得住压力;三是要处理好新闻与广告的关系,不因为广告影响新闻报道。

戏法人人会变,关键是怎么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