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 传播文化 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2)
时间:2018-12-09 14: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如设立由学业导师、班导师、生活导师和学业兴趣导师构成的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师生交流;强调“习礼育人”,通过“三祭三礼”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组织常态化、制度化的“讲会”和“读书会”,鼓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切磋商讨、交流论辩…… 由此,书院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岳麓书院学规,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赵伟说,“有意思的是,学规最后一句‘疑误定要力争’,成了我们开读书会、讨论会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只要这句话蹦出来,就少不了一场争论。” 文人担当,“斯文在兹” 同时,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亦不可分割。千余年来,历代先贤在岳麓书院极深研几、创新儒学,不仅提升了儒学理论的思维高度,亦推进了中国学术的发展。 今天的岳麓书院也以发展相关高层次学术研究为要旨,从研究书院本身出发,逐渐扩展研究范围,在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经史子学等领域取得了种种成就。现拥有中国历史研究所等10个科研机构,并获得多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大约占了湖南大学总成果的三分之一”。肖永明说。 御书楼背后的屈子祠,白墙灰瓦,竹林冬翠,泉涧清幽,是做学问的好去处。“书院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学术资源,必须充分地进行挖掘和发挥。”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他来到岳麓书院已30余年,人称“邓书院”,乃因其对书院学问研究之深。 他目前在做的,是对现存书院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这在他看来已是“迫在眉睫”之事。据初步统计,现存书院文献至少在1500种以上,散落各处,大量不为人知或损毁严重。近十几年来,虽然书院研究有日渐兴盛之势,但尚不够深入全面,也与目前所见书院文献资料并不丰富有关。 于是,他带领团队花费数年时间,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以影印和点校的方式,整理了约1200种文献,同时对书院文献展开基础性研究,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为今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方便。 “斯文在兹”,这不仅是古时学术高地的辉煌场面,也有当今学者与师生的心血凝结。肖永明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岳麓书院便开展电视讲学节目“千年论坛”,后又陆续开设“明伦堂讲会”“岳麓书院讲坛”等公共活动;并抓住互联网机遇,面向全球打造“互联网+国学”传播平台;同时通过与政府部门、中小学开展合作研究与教学,举办“祭孔大典”等,多方位面向大众,普及传统文化。传道济民、经世致用、以文化人等先贤传统得以被重视、继承,也让古老书院焕发青春,为当代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复兴、民族精神家园构建作出独特贡献。 书院转型,关键在“人” “这些古代知名书院,虽然在社会教化和文化传播方面做了许多服务性、普及性工作,但在创造性工作上还有很大空间。”邓洪波认为,与这些书院的旧时名望相比,目前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没有人,包括读书的人、研究的人。” 中国书院本是读书人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回归教育是书院最好的发展方向。”邓洪波主张,书院可以成为现行教育体制的补充,知名传统书院尤其可与高校结合,聚拢人才,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创造。九江学院教授李宁宁谈到,九江学院作为白鹿洞书院属地的高校,已与其管理单位开展各方面合作,弥补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不足。 由于传统书院归属不一,文保部门、旅游部门乃至园林部门都有,理念和做法也各不相同,实际上偏离了教育的实质。邓洪波认为,在体制上,还需要政府加强认识,有效介入,整合资源。并且,现代新建书院大多由民间力量兴办,还缺乏应有的秩序和完善的发展体系,也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管理。 与书院兴起相伴随的,是人们对传承书院精神的关注。而传承的前提是弄清书院精神的内涵。书院“复活”的到底是形式还是精神?这也是当前书院复兴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仅仅满足于重新修复书院,将其纳入所谓的文化旅游,或硬生生地将四书五经纳入学校课程,这与书院精神是不相符的。”邓洪波说。“书院不能成为简单的读经场所。”李宁宁认为,目前,书院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还面临人才匮乏、传播方式单一、传播内容形式化等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