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聲特別報道《見証》:40人動情講述40年改革故事(2)
时间:2018-11-22 14:4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從初中開始就喜歡科幻小說的記者徐菁,是劉慈欣的忠實讀者,對於這個跟同事“交換”來的採訪機會,他格外珍惜並進行了充分准備,原本約好的個把小時的電話採訪被他“磨”成了3個多小時的面對面專訪。 《鄉戀》、《難忘今宵》、選秀評委、耿直……這些都是曾經出現在李谷一報道中的關鍵詞。然而,記者沈靜文到李谷一家中採訪卻發現她“很不一樣”,“穿著格子襯衫,家裡冷清,熟練地照顧著臥床的丈夫,聲音響亮,會哽咽會笑罵……我希望把這種真實印象傳遞給聽眾。” 讓沈靜文最受觸動的一刻,就是李谷一說:“我長了一個很抒情的樣子,但是我性格很剛強,寧可死我也不認輸。”這句話后來也被沈靜文用在了標題裡。 “李谷一在1979年年底錄制的歌曲《鄉戀》被稱為‘新時期中國大陸的第一首流行歌曲’,她在時代轉折前對自己文藝理念的堅持,堪為文藝改革的標杆。”作為採訪者,沈靜文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展現她做決定的邏輯,從“改革者”而不僅僅是“藝術家”的角度重新認識她。 用高岩的話說,不是簡單地給見証者們貼上時代的標簽,靠“新時代的……”“新時期的……”之類的評價和沒有依據的溢美之詞去展現人物。“他們身上最可貴的是改革創新精神,要把人物的先進性、時代性通過他們的思想和實踐反映出來。” 集團隊之力創新, 為主題報道增值 調查記者出身,作為一名主持人,郭靜坦言,“播”並非她的強項,但她的旁白卻成為這個系列的一大亮點,很多同行聽了覺得很新奇,紛紛打來電話跟她“切磋”《見証》在播音上的創新。 “前十期一直在不斷找感覺,第一期節目至少拿出了4個版本。”郭靜告訴記者,在播音過程中,她不斷感受到當年的見証者很多是“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在尋求突破和進步”,自己有了一種強烈的表達欲,想讓觀眾從“風輕雲淡”的講述中聽懂這些故事的“內在語”“言外之意”——就是改革開放的不容易,也因此形成了與以往主題報道所不同的突破。用郭靜的話說,就是每期節目,不論是對歷史的追憶,還是立足當下的評點,始終保持站在今天、回望昨天的情緒中。“既有基於個人理解賦予追憶歷史事實時的代入感,又有相隔時空立足當下的思考,形成了一種若即若離,沉浸歷史又能跳脫到現實的新的觀察視角和語態。” 而這樣的“增值”效果正是策劃人高岩所期待的。在高岩看來,調查記者出身的郭靜在業務上很執著,對於選題也有自己的思考,符合《見証》對作品思想性的要求。“郭靜通過深刻理解選題背后的思想性,在播音環節對稿件提出了很多中肯建議,實現了對作品的再創作。” 事實上,這樣大膽的探索和創新在《見証》中還有很多,比如明確細化的專業化分工。高岩介紹,40余人的創作團隊中包括主策劃、審稿人、記者、視頻拍攝、新媒體編輯、主持人,甚至是音響師、錄音師,以保証節目制作在各個環節上盡可能達到最高水准。 “正因為團隊作戰、專業化分工,《見証》系列不會停留在個人視角,而是成為一個團隊作品,可以避免主題報道因個人的業務、年齡、視野不同而造成的局限性。”這也是高岩通過此次報道所總結出的經驗。 此外,《見証》十分注重新媒體傳播。在高岩看來,主題報道做得好不好,傳播力和影響力是關鍵,因此,《見証》在策劃階段就考慮到了針對不同渠道進行不同形態產品的傳播——除了傳統的廣播節目,還在微信上發布圖、文、視頻綜合的專題報道,在微博上主打短視頻。 高岩特別強調,短視頻不是人物專題片,也不是廣播作品的視頻版,“短視頻最多3—5分鐘,要剪出報道中最有新聞性、最具沖擊力的片段進行傳播”。 事實証明,這樣具有新媒體思維的產品也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見証》系列平均每期的視頻點擊量都在1萬+,最高的一條達到了60萬。 《見証》系列報道 1.胡福明:最好的文章是能在歷史上留下印記的文章 2.嚴金昌:小崗村為何進行了“二次土改”? 3.郭鳳蓮:從“農業學大寨”到“大寨學全國人民” 4.溫元凱:我的建議,鄧小平隻拿掉了四個字 5.章華妹: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的誕生 6.年廣九:因為賣瓜子被鄧小平提到三次 7.龍永圖:中國開放,美國一點都沒吃虧 8.梁廣大:鄧小平用七個字回應了社會對特區的非議 9.趙啟正:擦亮一顆東方明珠 10.劉向東:外國游客來曾在走廊搭床,賺外匯從建合資飯店開始 11.濮繼龍:一分錢沒有,大亞灣核電站是怎麼建成的? 12.柳傳志:挺過了很多不安全的時刻 13.丁磊:馬化騰、雷軍曾經都是我“網友”,那時每天隻能上網3分鐘 14.吳協恩:“天下第一村”要夸不倒、嚇不倒、難不倒 15.華生:雙軌制是中國人的一個偉大創造 16.李谷一:我長了個很抒情的樣子,但是我很剛強 17.蘇明娟:我個人的一小步是中國教育事業的一大步 18.俞敏洪:為改變自己的命運奮斗過 19.王利明:中國民事立法40年走過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道路 20.王燦發:中國的環境法還要保護全球的環境 21.趙季平:《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是叛逆式的橫空出世 22.馮侖:大時代裡的“風馬牛” 23曾光:抗擊非典,上這麼一堂公共衛生課就能畢業嗎? 24.劉向陽:不希望災難來臨,但它真來了,我的職責就是救人 25.胡楚生:有胸懷有擔當才是貿易大國 26.郎朗:那張專輯在德國竟然非常神奇地賣了15萬張 27.胡小燕:作為首批農民工人大代表,曾一天收到2000多封郵件 28.王江雲:中消協曾經很支持王海 29.劉慈欣:沒有一個科幻作家預言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 30.朱清時:南科大的進與退 31.楊利偉:我那時是開著“拖拉機”上天,現在都是“小轎車”了 32.程不時:大飛機,造與買的邏輯 33.蘇權科:港珠澳大橋背后的40年中國橋梁史 34.張青鬆:登上極地科考的“破冰船” 35.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給鐵路留下一部歷史 36.劉永好:民營企業有希望 37.樊建川:特別特別熱愛改革開放,給了民間博物館更多可能 38.賈樟柯:它是我的時代,一直在吸引我 39.楊揚:競技體育不再是衡量國家體育發展的唯一標准 40.劉麗英:辦案就是要辦成“板上釘釘帶拐彎”的鐵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