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聲特別報道《見証》:40人動情講述40年改革故事
时间:2018-11-22 14:4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原標題:中國之聲特別報道《見証》: 40人動情講述40年改革故事 日前,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推出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報道《見証》由中國方正出版社正式出版。而從10月1日起,這組廣受好評的報道迎來了第二輪播出,反響依舊強烈。 “節目剛剛推出8集時,出版社就主動‘找上門來’,這樣的情況對一檔電台節目來說並不常見,也充分說明了《見証》的內容過硬。”《見証》總策劃、中國之聲新聞節目中心副主任高岩不無驕傲地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 歷經半年多時間策劃,參與創作人員達40多人,視角之獨特引起業界關注,故事之耐聽廣受受眾好評,微信、短視頻在新媒體平台上屢屢刷屏——可以說,《見証》是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報道一次很成功的示范。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報道以“40年40人”為題的媒體並不少見,《見証》究竟有什麼不一樣? 選合適的人, 用親歷還原歷史重大轉折 2018年5月11日,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發表40周年紀念日,《見証》開篇即推出了對該文主要作者胡福明的專訪,第一期節目《胡福明:最好的文章是能在歷史上留下印記的文章》也是在這一天播出的。 《實踐》一文拉開了中國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序幕,是改革開放歷史上濃重的一筆。採訪中,胡福明的深情回憶既飽含對解放思想的認識,又融入了他對改革開放的思考,體現了一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時代情懷,一經播出就引發了聽眾、網友熱議。 高岩告訴記者,《見証》以此為開篇是經過精心策劃的,並且選擇對的人始終是《見証》的重中之重。 “《見証》跟一般意義上的‘40年40人’不一樣,就在於選題角度不同——我們不是要做人物報道,而是要展示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進程,因此,重點是找到那個時間節點上合適的人,再通過人的視角還原改革開放歷史的重大轉折和突破。” 回望40年改革開放大潮,《見証》系列裡有思想解放的先聲,有農村改革的探索者,有特區建設的領路人,有教育、醫療進步的推動者……《見証》沒有忘記胡福明、嚴金昌、郭鳳蓮等率先“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先鋒,對《火車上的中國人》拍攝者王福春、大亞灣核電站首任中方廠長濮繼龍這樣的“非新聞人物”也格外偏愛。 《見証》系列的旁白解說郭靜,對王福春的攝影就有強烈的共鳴。“那個時代的綠皮車,那些火車上的中國人,那些旅途中生動的場景,很多我也是親歷者。”在郭靜看來,王福春用鏡頭記錄下了40年間列車上的人生百態,“這樣的‘普通人’在改革開放40年這樣的宏大主題中,是不可或缺的。” 同樣是《見証》挖掘出來的人物,濮繼龍也幾乎沒有接受過媒體採訪。“濮繼龍是我們挖掘出來的人物,解密式地還原了一些歷史細節,採訪相當精彩。”高岩坦言盡管找人的過程很漫長、篩選很痛苦,甚至“名單不停在變”,但也不斷有驚喜。 “《見証》就是希望通過這些真正的見証者、親歷者的視角,去還原改革開放歷史的本來面貌。回過頭來看,這40個人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代表性,對他們的採訪形成了一部全面、真實反映改革開放40年的有價值的口述史。”高岩說。 講好故事, 為好聽耐聽反復打磨 作為一個主題式報道,《見証》難就難在,怎麼在理解歷史的基礎上把故事講得好聽、耐聽。這對於《見証》創作團隊來說是巨大挑戰,特別是主創中除了幾位策劃人、審稿人年紀稍長,一線記者通常隻有三十幾歲甚至更小,對於改革開放的歷史缺乏深刻認知。 為此,《見証》在策劃之初就找來了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等專家給記者們講課,為報道定“調子”——做好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宣傳報道,既要回顧40年來的改革實踐,抓住40年來中國巨大變化的主線,更要挖掘改革開放40年形成的偉大的時代精神﹔在選題操作過程中也不斷給記者提要求,達不到水准就打回去修改,反復打磨。 高岩坦言,《見証》絕大部分稿件都有返工。很多稿子停留在典型人物報道的層面,但《見証》的要求是既要還原歷史又不能限於個人觀察,要把其人其事放在改革開放的歷史篇章中去評價。既要講好人物故事,更要注重稿件的思想性。 記者們也著實下了一番苦功夫—— 採訪胡福明,記者丁飛感到最大的挑戰在於,胡老的文章和故事已為人所熟悉。“在故事之余,我希望從個人與時代、一群知識分子和時代的角度去解讀他。也就是說,如何從今天回頭去看這篇文章的時代意義。”前前后后,定稿歷時8個月﹔文章的背后不僅僅是胡老一個人,而是《光明日報》總編輯楊西光、理論部主任馬沛文、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孫長江等一群人的選擇……這些是丁飛很想在稿件中加以呈現的,為此,她看了所有胡福明接受採訪的文章和超過100頁的背景資料,並和胡老反復確認了稿件中的事實和細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