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主权:网络空间的大国博弈(2)
时间:2018-11-14 16: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此外,在杨树桢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技术在用于加强网络安全防护的同时,也可能被攻击者用来提高网络攻击效率和能力。 “具体而言,当前人工智能对网络安全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数据安全风险和数据污染攻击,第二是模型安全风险和逃逸攻击,第三是代码安全风险。”杨树桢补充说,“这些安全风险造成的影响包括恶意输入导致的拒绝服务信息泄露、系统劫持等,可能导致人工智能所驱动的识别系统出现混乱,形成漏判或误判,甚至导致系统崩溃或被劫持,并可以使智能设备变成僵尸攻击工具。 蓝盾股份(300297,股吧)高级研究员江纬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安全性、可解释性等方面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建议从专利制度、侵权责任制度和政府机构管制三个方面的结合来考虑,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构建可以更好地促进可信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法制环境。 网络空间治理一致性规则尚未形成 早在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在贺词中指出:“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报告》提到,网络空间治理已成为大国地缘战略的重点之一,互联网治理已由“包含政治意义的技术问题”发展成为“包含技术元素的政治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技术社群、民间团体和个人携手共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近一年来,在反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下,网络空间国际治理逐渐步入深水区,继续呈现"多利益相关方"和"多边主义"两种模式并行态势,治理模式之争不断走向深化。网络空间大国博弈与各国实践增加了国际治理合作的不确定性,网络空间治理的一致性规则尚未形成。”杨树桢解释道。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美国接连出台《国家网络战略》、CLOUD法案、《消费者隐私法案》等网络政策,谋求继续主导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规则;欧盟则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进展显著,特别是《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生效掀起新一轮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热潮;俄罗斯等国也在积极打造网络安全防护力量,今年7月,有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主办的“国际网络安全大会”召开,会议聚焦打击网络有组织犯罪、数字转型时代的网络风险、区块链技术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治理模式差异需要协商协同解决。一年来,随着网络空间国家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多编多方并存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互信可以增加网络空间治理合作的深度及广度,面对网络恐怖主义、网络犯罪等网络空间棘手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增强互信以构建有效的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机制。”李欲晓说。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首次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也被认为是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中国主张”。 杨树桢提到,“中国主张”是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的重要体现,中国政府、社会组织、私营部门、技术社群、专家学者等均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参与全球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研发,参与全球互联网关键基础资源管理,持续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进程的推进贡献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王硕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