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国企应收账款管理实现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2)
时间:2018-11-12 12:0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五是部分国企在考核上重量轻质。国企的业绩考核,主要体现在资产增值和经营成果上,营收和利润是经营业绩好坏的重要指标。但是,在量上做大容易,在质上做优做强很难。为追求业绩,部分国企会采取过于宽松的信用政策,进而产生过高的应收账款余额;还有部分国企会在不改变应收账款余额的情况下,人为地提高或压低坏账计提比例,以通过多提或少提坏账准备的方式调节当期利润。 六是部分国企在战略上重利润轻风险。企业的自有资金是有限的,而其对利润的追求可能是无限的。当一个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过于追求账面利润时,就会对以赊销方式签订的合同予以鼓励,或者是放松管控,进而造成企业的营收与应收账款的比例失衡,对应收账款的账龄控制明显弱化,对能否收回应收账款缺乏合理评估,这会明显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 七是部分国企在管理上重制度轻风控。在部分国企存在赊销、回款“两张皮”的现象,赊销是销售部门的职责,而收款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在实践中,对赊销的事前调查和事中审查较严,但是对赊销的事后监控和回款管理明显较松,企业对其债权的法律保障和风险管理意识明显不足,重视不够。例如,部分国企对大客户没有签订赊销合同、保证函或抵押合同,对应收账款也只有按期限管理,并没有按风险程度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管理。此时,当赊购方的偿付能力下降、存货增加或者投资失败时,提供商业信用一方的应收账款余额居高不下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要实现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应收账款质量、强化应收账款管理、落实奖惩责任机制是其应有之义、必然之理。 首先,国有企业要高度重视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具体来说,一是要重视信用调查。通过查阅客户财务报表或者是银行的客户信用资料,可以了解其生产经营、偿债信誉、偿债能力、资本保障以及是否有充足抵押品或担保等具体信息,这些可以作为是否向其提供信用的重要依据。二是要重视风险分类。目前,应收账款坏账的计提主要是按应收账款余额大小和逾期长短,较少考虑到债务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此时,可以参考银行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进一步细化应收账款余额的类别,以提高国企的风险管理能力。三是重视风险分散。应收账款按风险分类后,可根据所在级次及风险因素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以分散、转移风险。例如,应收账款在投向、额度、期限、结构方面的分散化,信用政策的多样化,开展保理业务等等。 其次,国有企业有必要确定其应收账款的合理规模。显然,赊销对于企业来说并非越少越好,也并非越多越好。过度追求现销会给企业的竞争地位、销售份额及市场占有率带来不利影响,而过度追求赊销则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资金占用成本以及潜在的坏账损失。这就要求企业把握一个合理的应收账款规模。现实中,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应根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业景气程度、企业资产规模、营收水平、外部营商环境、毛利率水平、客户关系等因素综合考量,并对不同等级的客户给予不同的赊销限额。企业对其应收账款余额应该严格控制总量,实行动态管理。 再次,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应收账款责任机制。一是优化进销存信息系统。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采购、仓储、销售部门的营运数据及合同收款节点,提高数据预警功能,及时催收账款。二是改变赊销授信、账款回收“两张皮”的现状。要建立起赊销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控分离、相互制约、权责统一的运行机制。企业的财务、销售、风控、法律等部门要分工合作,承担起赊销的授信、额度审批、调查、回款、审查和考核等相应权责。 最后,国有企业要采取多种手段保全资产。在收账策略上,可以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收风险高的后收风险低的,先经济手段后法律手段等方式进行清收。在收账形式上,可以采用岗位清收、委托清收、依法清收、专项清收等具体安排。在清收盘活上,可以采用债权转股权、以资抵债等方式,将公司的损失尽量降到最低。此外,对一些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应签订更为严格的赊销还款合同、抵押合同以及提出更为明确的第三方保证函要求。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有企业监督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17ZDA086)”阶段性成果。作者袁星侯为广州市国资委外派监事会成员、多家广州市属国企监事会主席) (责编:李楠桦、杨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