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一村一辅警”,织起农村平安网
时间:2018-11-08 04:5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一村一辅警”,织起农村平安网—— “辅警蓝”擦亮“平安色”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国斌 何金燕 宁夏日报记者 王溦 吐鲁番日报记者 董生祥 在邵阳的农村,有一抹靓丽的“辅警蓝”。 作为湖南人口最多的市,邵阳为破解农村警力不足难题,2016年在全国首创“一村一辅警”制度,3299名驻村辅警,穿上蓝色警服,严守农村治安第一道防线。今年以来,邵阳市农村地区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1.3%。 10月19日,在邵阳召开的湖南省“一村一辅警”建设现场推进会部署,2019年2月底前,全省2.3万多个建制村,每村至少配备1名专职辅警。“辅警蓝”,将逐渐遍布三湘四水,擦亮乡村振兴的“平安底色”。 如何破解“瓶颈”、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驻村辅警作用,打造农村社会治理的“湖南样本”?10月下旬,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辅警进村,守住农村治安第一道防线 “我家起火时,是驻村辅警刘卫治第一个冲上去。他手指头多处被烧伤。”面对记者的采访,邵东县火厂坪镇伟华村村民曾某竖起大拇指。 10月17日上午9时,曾某家不慎起火,楼房浓烟笼罩,情况危急。 接到火警后,驻村辅警刘卫治和村干部迅速赶到现场。村干部打电话通知救援,刘卫治组织村民灭火,火势被有效控制。 前不久,邵东县廉桥镇新建村发生一起邻里纠纷。村民赵余权种的红薯藤长到赵金会的庄稼地,两人起了口角。 不知谁打了电话,驻村辅警刘学军和村干部赶来调解。 “刘警官一劝说,我们的气就消了。”赵余权乐呵呵地说道,“以前,小事不敢报警,出了大事,只能等警察远道而来处理;现在,有困难第一时间喊辅警,5分钟就能来。辅警驻村送平安。” 在邵阳全市,像刘卫治和刘学军这样的驻村辅警,每周有4天吃住在村上新建的“一村一辅警”工作站,剩下的1天,要去派出所值班、学习。 邵阳这抹“辅警蓝”,正逐渐向三湘四水蔓延。娄底、永州、怀化等多个市州,农村辅警遍地开花。 脱下戎装,换上警服,退伍军人梁超成为怀化的一名驻村辅警,每天走门串巷、治安宣讲。 今年7月3日晚,娄底市娄星区长青地下商业街发生一起杀人案,万宝镇治安队辅警曾田根及时提供线索,助力快速破案。 “驻村辅警,守住农村治安第一道防线。”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副总队长龙铁军说,驻村辅警要做好治安防范组织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情报信息收集员、法律政策宣传员、便民利民服务员、警务下沉联络员、交通安全协管员、乡村义务消防员“八大员”,最核心的就是为群众办事服务。 “流动探头”缓解警力不足,农村刑事案发率下降 邵阳是我省人口第一、面积第二大市,农村人口、山区面积占比七成,社会治安状况复杂,农村治安稳定成难题。 为此,2016年,邵阳市在全国率先推行“一村一辅警”农村警务战略,让警务工作真正下沉到基层。 截至目前,邵阳市共有3299名驻村辅警,邵阳市165个农村派出所平均警力从6.8名提升到19.9名,是原来的2.93倍。 农业大市怀化,农村面积占比72.2%,治安问题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自2017年起,怀化市农村治安防控工作全面铺开,2458个行政村根据当地实际均配备了专职、兼职辅警,配备率达到100%。 如何集结这支队伍警力,擦亮乡村振兴的“平安底色”?邵阳市公安局打造了“一村一辅警”管理平台,科学建制,网上督导。 在管理平台地图上,随机一点,可以追踪每一位辅警的工作动态信息。 刘学军告诉记者,他每天走访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发放资料等,每项工作都要在“掌上警务”详细录入,“我们的工作轨迹,都能在后台实战中心看到。” 龙铁军说,驻村辅警上岗后,吃住在农村、工作在基层,零距离服务群众。他们每天走村串户,对犯罪分子是一种无声的震慑,起到了“蚊香效应”和“鲶鱼效应”。“蚊香效应”即像蚊香一样把“蚊子”熏走。“鲶鱼效应”即辅警进村后组织起村里的巡逻队,激发了农村群众治安防控的内生动力。 在邵阳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谭学军看来,“雪亮工程”密织了“天网”,“一村一辅警”铺筑着“地网”,成为农村综治的“流动探头”,是社会治理组织者、社会矛盾调解员、社会摩擦润滑剂,对基层矛盾纠纷的调处由“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辅警驻村后,长期困扰全省公安机关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地区见警率和出警速度。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邵阳市、娄底市、怀化市农村地区刑事案件发案数分别同比下降21.3%、36.7%、20.4%。怀化市1769个村实现零发案。 细算“民生大账”,老百姓安全排第一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天下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重庆举办“公益福彩 情系公安”捐赠活动
- 下一篇:让互联网照亮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