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咖蓉城论道,聚焦构建网络安全保护网
时间:2018-09-19 21:2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信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0部门联合主办的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9月17日至23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举办。围绕“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这一主题,四川省成都市作为活动主会场,将举办宣传周开幕式、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和网络安全博览会等一系列重要活动。 9月18日,由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主办、四川省公安厅、成都市公安局、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承办的大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论坛,以及2018互联网安全与治理论坛吸引了与互联网安全相关的各路“大咖”,就网络安全保护问题论道蓉城。 论坛首次发布了 “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2018公安机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布了“第十七次计算机病毒和移动终端病毒疫情调查报告”。据了解,论坛通过人民网等媒体网站和10余家直播平台进行了网上直播,吸引了超过千万网友观看。 两大院士支招:网络可信身份战略 网络核心技术国产化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互联网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环境复杂,导致我国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不仅体量巨大,而且形态复杂多样,网络安全工作任重道远。 在大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论坛上,各路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从增强相关部门主体责任、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两方面,对信息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共商对策,最终达成了多项共识。 近年来国内互联网安全面临的严重挑战、网络环境恶化的诸多表现以及涉及公民个人信息泄露而带来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日益增长,作为国内互联网安全知名专家的中国工程院沈昌祥、倪光南两位院士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网络安全研究的学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指出,面对以非法牟利、暴恐、甚至是颠覆政权为目的的网络犯罪行为,应尽快依据 《网络安全法》实施国家网络可信身份战略,将法定证书与实体生物特征绑定,并经密码运算生成网络身份证件,同时做好网络可信身份的认证工作。这是摒弃过时的“封堵查杀”手段的网路安全重要举措。“进行网络身份可信认证,要做到不能危及实体身份隐私、不改变现有各种认证协议流程、不影响国家法律证件系统安全、不重建国家利用法律证件认证系统基础信息平台等‘四不’,做到维护网络安全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现有认证制度的统一。”沈昌祥说。倪光南院士认为网络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以国产化的核心技术成果、产品,包括国产桌面系统、国产高端服务器和数据库、国产工控系统替代原有的国外技术产品才能实现网络安全的“自主可控”。同时例举了近年来国内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的成果。倪光南表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国产化替代将成为我国网信领域的新常态。” 四川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洪延青在发言中表示,网络安全法施行以来,其显著特征就是赋予了个人对其个人信息非常强的控制权,“例如,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第四十三条规定,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其个人信息。”洪延青说,“在未来,我认为在法律方面还要不断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水平基线。” 病毒疫情发布:去年我国网络安全状况较为平稳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发布了“第十七次计算机病毒和移动终端病毒疫情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 网络安全状况较为平稳,我国计算机病毒感染率和移动终端病毒感染率与2016年相比均有所下降;但病毒感染、网络攻击、信息泄露、勒索软件、网络欺诈等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用户带来的损失不容小觑。 调查结果显示,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虽普遍提升,但猎奇心理仍然是众多网络安全威胁最有效的切入点。社交媒体成为网上内容传播的重要力量,也成为病毒传播、网络欺诈的新平台。 2017年,我国计算机病毒传播主要途径为通过网络下载或浏览、移动存储介质和电子邮件,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81.55%、36.29%和19.79%。此外,局域网共享、网络游戏、系统和应用软件漏洞等也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另外,有13.83%的受访用户表示遭遇过勒索软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