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家网络安全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分论坛在蓉举行(2)
时间:2018-09-18 18:0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工业信息安全创新中心面向国家工业信息安全领域的创新需求,突出协同创新,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通过创新性组织形式和科学灵活机制,发挥参与单位的积极性和资源价值,协同完成技术开发—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应用创新链条各环节活动,打造工业信息安全的“政产学研用资”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使产业上中下游形成紧密的联合体。通过放大效应和聚合效应,快速构建并提升科研攻关能力,加速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提高工业信息安全领域整体创新水平,保障国家工业领域的信息安全。 众所周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关系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一旦数据泄露、遭到破坏或者丧失功能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有效保护关键基础设施,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也做了很多工作。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文胜在论坛上进行了“中国电科关键基础设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防护体系最新研究进展”发布,对网络空间时代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形势、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防护体系设想、中国电科整体保障服务应用成果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发展建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中梁在论坛上就“ 网络无线接口存在的安全威胁”进行了详细分析。朱院士表示,无线接口是为网络提供无线通信而设置,无线通信就像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到它便捷的同时,也受到信息安全的威胁。必须有网信管理、无线电管理、工信部门、运营公司、制造厂商、公安部门、技术研发单位等共同努力。要全面提升网络无线接口的安全防护能力,必须在有关部门、行业、应用等方面要有约束,在广大用户、专业设计人员、制造与经营者、管理人员中加强宣传教育,在信息安全理论、密码学、无线传输内生安全、空中弱信号检测、盲信号识别与处理、网络对抗博弈新理论新方法等方面努力创新。 传统的网络安全防护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防火墙和杀毒软件有着一定的缺陷,除了它们,我们必须另辟蹊径保障网络安全,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要害部门和关键领域的信息安全万分重要。那么,离开“封堵查杀”,怎样确保网络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在论坛上进行了深度解读。他认为,网络威胁是永远的主题,网络空间极其脆弱,传统的“封堵查杀”已经过时,杀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的传统“老三样”难以应对人为攻击,且容易被攻击者利用,找漏洞、打补丁的传统思路不利于整体安全,为网络信息培育免疫能力是唯一的出路。沈院士还表示,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网络空间形势,立足国情,创新驱动,弯道超车,聚全国之力用可信计算3.0构建网络空间安全主动免疫保障体系,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网络安全强国而努力奋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论坛上为大家分享了“我国网信领域的若干创新”。他表示,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网信领域技术新、发展快、人才作用大,中国有后发优势。然而,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因此我们要以“国产化替代”实现“安全可控”。鉴于网信领域的高度垄断性,新进入市场的国产软硬件如果不能打破垄断,最终必然消亡;只有具备对垄断者的替代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壮大。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国产化替代将成为我国网信领域的新常态,国产自主可控软硬件一定会在大家的支持下迅速发展成熟,更好地保障网络安全。 国家能源局电力安全监管司副司长张扬民在论坛上对《关于加强电力行业网络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张扬民介绍,此指导意见的编制,是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电力监管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提升电力行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筑牢网络安全防御体系,防范和遏制重大网络安全事件,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张扬民还提出,目前电力行业网络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尚需进一步落实;网络安全监督管理需进一步加强;部分电力企业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电力监控系统安全技防措施仍需强化;态势感知、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安全可控依然不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网络安全秩序需要共建共享
- 下一篇:把好网络安全关,推动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