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子纠缠再刷新世界纪录;新发现牙齿长“
时间:2018-09-14 05:3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点击上方“科技日报”订阅哦! 国内 图片来自网络 ◆据2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消息,该校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十光子纠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陆朝阳、陈宇翱等组成的研究组也打破了之前由该研究组保持4年多的八光子纪录,再次刷新了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 ◆中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干细胞报告》杂志上报告说,动物实验显示,通过人工办法,让皮肤细胞转分化为能合成雄激素的细胞后,可用来治疗性腺功能减退症。他们希望这种方法将来能用来治疗有雄激素缺乏问题的人类男性患者。 ◆据24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消息,我国海上搜救环境保障系统日前在青岛通过专家组验收,这套系统将使我国海上搜救环境保障能力在观测网优化与数据处理、预报系统、搜救预测模型等方面均得到提升。 ◆中国等国科学家22日在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新疆发现了一种幼体长牙、成体无牙的恐龙。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牙齿长“丢”了的恐龙,同时它们的食性也相应从杂食性转变成了植食性。这些发现可能为回答鸟喙的演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太赫兹科技是一项前沿科技,美国、日本等国家政府纷纷投入重金,将其应用于通信、太空探测等领域。在我国设立的“973”太赫兹项目中,上海理工大学是唯一承担设备系统研制的单位,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递延纳税案例在此落地。 ◆我国的生物组学数据产量约占全球的40%,却没有国际认可的数据库系统,不得不把自己宝贵的数据资源交给他人代管——这样的情况即将改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近日宣布,已初步建成生命与健康数据汇交与共享平台,我国科学家的数据能自己做主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项目近日启动,该项目将对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方法、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开展研究,为遗产地“定制”保护方案。 图片来自中新网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24日披露,该院余波教授及其团队运用自主研发的国产远程数控血管介入机器人,成功完成动物全脑血管造影手术。未来,血管腔内手术将从模拟时代跨入数字时代,同时有效避免辐射对长期工作在射线下的医护人员的负面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的研究团队报告了对河南中部地区贾湖史前遗址的重大研究成果。在贾湖两处墓葬人的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他们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根据遗址中发现的编织工具和骨针综合分析,表明8500年前的贾湖居民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织和缝纫技艺,并有意识地使用蚕丝纤维制作丝绸。 国际 ◆俄罗斯卫星新闻网22日报道称,据《西伯利亚科研新闻》杂志载文报道,托姆斯克国立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研制一种新的银催化剂(silver catalyst),用于空气的过滤净化。这种催化剂能够分解有毒煤气、甲醛等有害的空气中颗粒,分解成无毒的物质。 ◆世界卫生组织23日宣布,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的疫苗可实现高效防护埃博拉病毒,全球迎来首种可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 图片来自网络 ◆全球首段“太阳能公路”22日在法国西北部图鲁夫尔欧佩尔什镇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段真正可供机动车行驶的“太阳能公路”,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城市供电。 社会 ◆据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微博消息,近日,罗某笑小朋友的病情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牵动了公众的心,24日早上6时,罗某笑小朋友因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严重并发症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图片来自中新网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24日开考,受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因素影响,今年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大幅增长,共有201万考生参加考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