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可控”何必假“自主”
时间:2018-08-23 20:3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本报记者 赵广立 见习记者 卜叶 4月16 日,“中兴事件”爆发引发各界对计算机核心技术如何摆脱被国外“卡脖子”命运的关注;然而仅仅4个月后(8月15日),一家名为“红芯时代”的公司就宣布依靠“打破美国垄断,自主研发国产浏览器内核”的“红芯浏览器”完成2.5亿元的C轮融资,并在随后被揭发其所谓的“自主研发”不过是对开源浏览器内核的包装和“套壳”而已,引发了超越计算机领域的又一轮关于“自主可控”的大讨论。 截至发文,红芯公司已经公开道歉并承认夸大宣传。 实现国产软硬件的自主创新,攻克信息产业的“卡脖子”难题挑动着科技界的神经,红芯浏览器肆意夸大的宣传更是业界“自主可控”情结扭曲化的集中体现。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主可控?受访《中国科学报》的相关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自主”作为知识产权专有名词,只是实现以安全为目标的“可控”的途径之一,但“自主”并不是“可控”的充分必要条件。换言之,“闭门造车”自主研发的软件,其可控性不一定强于开源软件;基于开源软件的二次开发得来的软件,也可以达到“可控”的要求。并且,对于不同的行业和应用,“自主”与“可控”的权重也不相同,公众、投资者乃至政府部门都应该理性看待“自主”与“可控”。 乱贴“自主”标签有悖开源精神 显然,红芯事件中的主角“红芯浏览器”并非“自主可控”下的产物。8月16日红芯公司发布声明称,红芯浏览器内核是基于通用的浏览器内核架构,即Chromium开源项目,而非基于Chrome浏览器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 通常,开源社区鼓励基于已有技术的二次创新,但前提是要遵守开源授权协议,遵守开放式标准。红芯在此次事件中之所以“人人喊打”,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其一边大肆吹嘘并不存在的“自主可控”标签,一边却公然违背开源精神的做法所不齿。 “尊重开源精神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公开承认和致谢原始开源软件,并在代码中保留相应的开源协议与致谢;二是根据某些开源协议的要求公开二次开发的代码。”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包云岗在CCF YOCSEF济南泰山论剑“红芯事件”特别论坛上的引导发言中说,红芯浏览器这种违背开源精神的行为,必然会引来开源社区与产业界的不齿,会被视为抄袭、造假等。 “这样的例子,红芯并不是第一个。”包云岗说,开源并不等于不能赚钱,但只有基于开源精神构建的商业模式才能让大家认可和接受。 红帽公司是Linux开源社区的佼佼者,该公司开发的企业版RHEL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为很多世界500强企业提供基于开源Linux二次开发定制的企业版Linux和相关服务,如今红帽公司已经成长为一个市值超过250亿美元、年收入超过25亿美元的公司。 “红帽遵循开源协议开源了代码,所以大家可以免费获取和RHEL功能一样的CentOS。这也让大家认可红帽。”包云岗说。 拥抱开源不误拥抱创新 我国软件产业起步于国际软件产业诸多关键性国际标准制定之后,先天缺乏“自主”土壤。然而,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自主可控”的不断强调,人们似乎变得只认“自主创新”而对开源创新视而不见,甚至产生误解。 “现在网上有些声音质疑商业公司使用开源代码等同于磨标、抄袭,甚至越来越激进地去批判使用开源的公司。殊不知,处于2018年的今天,即使是微软、谷歌、苹果都无法避免使用开源代码去构建新的商业模式。”360PC浏览器事业部总经理梁志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强如谷歌,Chrome浏览器也是从webkit内核和skia/zlib/openssl等开源项目做起来的。“究其原因,在于开源的精神是鼓励程序员之间以代码进行交流,减少重复做轮子。在忽略种族、国籍、公司、性别差异的情况下,发挥群体智慧。” 事实上,互联网公司利用开源技术,反复拆解、学习、重新组织后,发展出用户体验更佳的产品,获得广泛的用户认可,这种方式当然也是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